一、规划背景与目标
兴马洲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江中,是湘江长沙段面积最大的江心岛,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本规划旨在将兴马洲打造为集生态、智慧与产业融合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规划目标是将兴马洲建设成为长沙市的生态绿洲、智慧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科研创新基地。
二、总体定位与目标
• 生态轴心:强化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质量,成为城市生态网络的核心节点。
• 智慧引擎: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赋能农业、旅游等传统产业,实现智慧化转型。
• 产业高地:培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多元化产业集群,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三、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一核引领、双带联动、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
(一)生态保育核
• 位置:兴马洲中心区域
(一)生态保育核
• 位置:兴马洲中心区域。
• 功能: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保护原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二)智慧产业带
• 智慧农业产业带:沿交通主干线布局,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中心。
• 生态旅游产业带:沿江岸线打造,串联景点、休闲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
(三)创新服务点
• 创新服务基地: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器与加速器,吸引科技企业与创新团队入驻。
• 高端人才社区:建设高品质住宅、公寓与休闲娱乐设施,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四、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一)生态农业现代化
• 智慧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推广智能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
• 特色农业产业:培育有机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农业服务拓展: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一站式服务。
(二)生态旅游全域化
• 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康体养生等多元化旅游产品。
• 旅游服务升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智慧旅游平台,培育本土旅游企业。
• 旅游品牌营销: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开展精准营销推广活动,加强旅游市场监管。
(三)文化创意与健康养生产业化
• 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工艺美术等企业入驻。
• 健康养生产业融合:结合生态优势与中医养生文化,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建设养生度假村、温泉浴场、中医养生馆等。
(四)产业融合机制创新
• 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产业融合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
• 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产业融合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
• 利益共享模式:建立企业、农民、村集体等多方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合作、利润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成果。
• 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
五、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体系
(一)科技创新平台搭建
• 企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服务。
•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兴马洲转化与应用。
(二)创新创业环境营造
• 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载体,提供办公场地、设备设施、创业辅导等服务。
• 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制定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提供资金、税收、场地等方面的支持。
• 创新创业氛围培育: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三)人才引育与服务优化
• 人才引进计划: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端人才与急需紧缺人才,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
• 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 人才服务保障: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全方位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六、生态可持续发展举措
(一)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
• 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严格保护自然植被与野生动物栖息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 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土壤污染修复等工作。
(二)生态友好型产业模式推广
• 绿色产业标准:制定绿色产业标准,引导企业采用环保生产技术与工艺,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
• 产业生态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促进产业间循环链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三)生态文化建设深化
• 生态文化教育普及: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传播等方式,普及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意识。
• 生态文化品牌塑造:挖掘兴马洲生态文化内涵,塑造生态文化品牌,举办生态文化节庆活动。
七、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一)实施步骤
1. 规划编制与项目启动阶段(2024-2025 年)
• 编制详细规划,启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智慧农业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
2. 产业培育与融合发展阶段(2026-2028 年)
• 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加强产业融合引导与支持。
3. 巩固提升与示范引领阶段(2029-2030 年)
•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乡村振兴生态新质生产力总部基地。
(二)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 在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前,积极与国家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单位沟通,征求其审查意见,确保项目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要求。推动湖南省政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由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兴马洲项目的推进工作。长沙市成立对应的项目推进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和天心区政府为成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2. 强化部门协同
• 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项目建设。
3. 加大资金投入
• 区财政加大投入力度,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与专项债券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4. 严格考核评估
• 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对工作不力的单位与个人进行问责。
5. 鼓励公众参与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认知度与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八、特色项目与亮点
(一)新能源快艇停泊点与旅游线路
• 停泊点建设:在兴马洲周围建设新能源快艇停泊点,配备充电设施、候船厅、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 旅游线路开通:开通兴马洲与橘子洲之间的新能源快艇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便捷、环保的交通方式,丰富旅游体验。
(二)闻气体养生基地
• 功能区划分:设置核心养生区、植被芳香区、休闲娱乐区和管理服务区。
• 植物配置:种植桂花、薰衣草、迷迭香等芳香植物,打造四季有花香的景观。
• 景观设计:建设康养步道、闻香亭、芳草园等景观节点,提供闻气体养生服务。
(三)农业新质生产力展示基地
• 展示内容:展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智慧农业设备、特色农产品等。
• 展示形式: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
(四)绿心保护与开发示范基地
• 保护措施:严格保护兴马洲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确保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
• 开发策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绿色产业。
(五)大健康示范基地
• 健康养生设施:建设健康养生馆、温泉浴场、中医养生馆等设施,提供健康养生服务。
• 健康管理服务:开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讲座等活动,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六)精品民宿博览园
• 民宿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民宿品牌,建设具有特色的精品民宿。
• 民宿管理:提供专业的民宿管理服务,提升民宿的品质和游客的体验。
(七)农业新质生产力研游学基地
• 研游学内容: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农业实践、农产品加工等研游学活动。
• 研游学设施:建设研游学教室、实验室、实践基地等设施,为研游学活动提供保障。
(八)绿色文化实践基地
• 文化活动:举办绿色文化讲座、环保志愿者活动、生态艺术展览等。
• 文化教育:开展绿色文化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
(九)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旗帜
• 共同富裕模式: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带动滨河村陆地片和相邻村共同富裕。
• 收入保障:确保家庭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币以上,率先解决免费育儿、免费上学、免费医疗、免费养老等问题。
(十)网红打卡和直播宣传推广基地
• 网红打卡点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拍照打卡。
• 直播宣传推广:利用直播平台宣传推广兴马洲的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等,提升兴马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十一)国际交流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
• 国际交流活动:举办国际生态论坛、农业科技创新研讨会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人才集聚:吸引国际高素质人才前来工作和生活,提升兴马洲的国际化水平。
(十二)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兴马洲论坛
• 论坛内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共同探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前沿话题。
• 论坛成果:发布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十三)普惠金融全员股份集体经济实践基地
• 普惠金融服务: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农民创业和农业产业发展。
• 股份经济实践:探索全员股份经济模式,让农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十四)低空水面和地道立体交通
• 低空交通:建设低空飞行点,发展低空旅游和应急救援等服务。
• 水面交通:开通新能源快艇线路,提供便捷的水上交通。
• 地道交通:建设地道交通网络,连接岛内各个区域,方便居民和游客出行。
(十五)经济林建设与宁夏经济借鉴
• 经济林建设:在兴马洲的闲置土地上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如油茶、核桃、柿子树等,形成经济林带,增加林地的经济效益。
• 宁夏经济借鉴:借鉴宁夏地区在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兴马洲实际情况,发展适合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品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产业。
(十六)地下空间开发养殖娃娃鱼
• 地下空间利用:利用兴马洲的地下空间,开发适宜娃娃鱼生长的养殖环境,建设地下娃娃鱼养殖基地。
• 养殖技术支持: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确保娃娃鱼的健康生长和繁殖。
• 生态与经济效益结合:娃娃鱼养殖不仅能保护这一珍稀物种,还能通过其销售带来经济效益。
(十七)地面养鹅基地建设
• 养鹅基地选址:在兴马洲的开阔地带建设养鹅基地,确保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适宜的环境。
• 品种选择与养殖规模:选择湖南溆浦鹅等优良品种,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养殖规模。
• 养殖管理与市场推广:加强养殖管理,确保鹅肉品质;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十八)资金投入与产业收入分析
• 资金投入预估:
• 地面抬高工程:对兴马洲岛心的上千亩土地进行35米的抬高,预计需要土方工程费用约5000万元。
• 地下空间开发:开发地下空间用于娃娃鱼养殖、污水处理等,预计需要建设费用约3000万元。
• 交通设施建设:包括低空飞行点、新能源快艇停泊点、地道交通网络等,预计需要投资约2000万元。
•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确保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预计需要投入约1000万元。
• 农业与养殖设施建设:建设经济林、养鹅基地、特色种植园等,预计需要投资约1500万元。
• 旅游与服务设施建设:建设精品民宿、闻气体养生基地、游客服务中心等,预计需要投入约2500万元。
• 科技与创新平台建设:搭建科研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智慧农业平台等,预计需要资金约1000万元。
总资金投入预计约1.7亿元。
• 产业收入来源:
• 生态农业:通过销售有机蔬菜、水果、特色林果等农产品,预计年收入约2000万元。
• 生态旅游:包括门票收入、民宿收入、旅游服务收入等,预计年收入约3000万元。
• 特色养殖:娃娃鱼养殖、湖南溆浦鹅养殖等,预计年收入约1500万元。
• 绿色文化与研游学:通过举办绿色文化活动、研游学活动等,预计年收入约1000万元。
• 科技创新与服务:提供科研服务、技术咨询、创新创业服务等,预计年收入约500万元。
总年产业收入预计约8000万元。
(十九)特色种植与养殖品种推荐
• 特色种植品种:
• 猕猴桃:湖南的猕猴桃具有果肉鲜嫩、味美多汁的特点,富含维生素C,市场需求大。
• 金脆枣:金脆枣是一种新型枣类水果,具有果形美观、口感脆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适合在湖南种植。
• 华容芥菜:华容芥菜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达23万亩,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部分国家,综合产值达到75亿元。
• 宁乡花猪:宁乡花猪是湖南省的优良地方猪种,肉质优良,风味独特,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 浏阳黑山羊:浏阳黑山羊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 望城鲌鱼:望城鲌鱼是长沙市的特色淡水鱼,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忠华良牧sod牧草
(二十)农村非遗代表性项目
• 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以其独特的针法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力而闻名,是湖南省的传统刺绣工艺。
•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汨罗江畔的端午习俗包括赛龙舟、包粽子等传统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 皮影戏:湖南的皮影戏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生动的表演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千两茶制作技艺:千两茶是湖南安化县的传统黑茶,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一)百业百企招商计划
• 招商策略:制定百业百企招商计划,明确招商重点产业和目标企业,组建多个招商团队(百团大战),分赴全国各地开展招商活动。
• 时间安排:2024年完成项目的规划认证审批和招商准备工作;2025-2027年全面开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工作;2028年项目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继续开展后续招商和运营管理工作。
• 项目拓展:鉴于已有财团对本项目的兴趣和支持,计划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选取100个合适的地点,按照本项目的模式进行布局和建设,每个项目预计投资规模在1亿到10亿元人民币。通过规模化布局和品牌化运营,打造全国性的乡村振兴和生态发展示范网络,总投资预计超过1000亿元。
九、总结
本规划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体系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举措,将兴马洲打造为长沙市的乡村振兴生态新质生产力总部基地。通过实施上述规划,兴马洲将成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样板,为长沙市的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通过经济林建设、地下空间养殖娃娃鱼和地面养鹅基地建设等特色农业项目,进一步丰富兴马洲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撰稿:李钢
编辑:李顺萍 李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