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大山里的省级非遗文化--中方斗笠纪实
中华名人在线 2025-08-24 23:04:45 作者:zhhmrzx 来源:

藏在大山里的省级非遗文化--中方斗笠纪实

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

      斗笠,作为一种兼具实用与文化意义的器物,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它从最初的防雨防晒工具,逐渐演变为承载地域文化、民俗记忆的符号,如今更以“非遗”身份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斗笠作为农耕社会的“标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古人的诗句不仅让斗笠的实用场景活灵活现,又呈现出了桃园田居的诗画意境;中国的斗笠出现了尖顶、圆顶、平顶等多种形制,以适应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怀化市中方县的斗笠是尖顶型斗笠,因其斗笠制作工艺传承了600多年,故而享有“中国斗笠之乡”的美誉。

      斗笠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包含“选材、破篾、编织、上油、定型”等十余道工序,这些技艺无法通过文字完全记录,只能靠“师徒相授”代代相传。而非遗的认定,厘清了斗笠的前世今生,使之成为一部微缩的中国民间生活史,它从泥土中生长,被岁月打磨,最终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活遗产。作为非遗,斗笠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生存哲学的守护——而这份守护,正是文化多样性最珍贵的底色。它从最初的防雨防晒工具,逐渐演变为承载地域文化、民俗记忆的视觉符号。

       怀化市中方县的斗笠属纯手工编制,工艺流程大致分为备料、破蔑、编织、锤打、绘画、上油、晾晒等多个步骤。用材以水竹为主,产品造型别致,创意新颖,环保美观、防晒隔热、顶戴舒适,它不仅是遮阳挡雨的劳动保护工具,更是赏心悦目的挂件饰品。品种上百个,花样精而美,是很受世人欢迎的一帽多用的竹艺工艺品,有着很强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摄影:张昌六理事

编辑:李顺萍 李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