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起心动念与量子共振(上篇)
七溪山人
引言:
《大湾区時代杂志》2025年夏季版和秋季版关于香港达德大学达德学院(李继灏 潘锦云2025.8.15)的报导,香港達德大學下属的達德學院其他学院和研究机构的活动正在不断加强,香港達德大學非遗文化学院已经开展了诸多活动;香港達德大學文明学院在推进达德出版社的教材出版策划工作。
特别是杜钢建教授等编著的《万古文明据证考古研究》一书,最近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这是香港達德大學文明学院于2025年推出的第一部重量级学术著作。杜教授等编著的《万古文明据证考古研究》一书,不仅将中华文明历史进一步推向万年以上,而且改写了世界文明历史。该书可以作为世界和平事业全球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全球中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全球中心大力推广的全球文明对话的文明历史著作。
人类进行寻根问祖和探索和平共处,这是全球各个族群都不可避免的客观需要。如何在人类文明起源方面逐渐形成一些基础共识,各国学者都在根据考古发现进行思考和提出一些东西方文明历史的判断标准。在此方面,杜钢建教授等编著的《万古文明据证考古研究》一书,是中国学术界的代表作之一。
香港达德大学还在筹备成立唐诗宋词与宋代《红楼梦》文学研究中心。
又据《环球瞭望》国际时讯报导,《全球发展战略研究》重磅刊发世界和平事业全球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全球中心、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全球中心宣言、全球发展战略规划、《章程》及成员机构总体介绍。世界三大“全球中心”即将成立。
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现任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主席、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全球著名政治家潘基文,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理事会主席、联合国第九任秘书长及联合国第十任秘书长即联合国现任秘书长、全球著名政治家古特雷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总干事,原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部长格尔德·穆勒(Gerd Müller),联合国国际合作协调局国际金融委员会主席、联合国特区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联合国世界和平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冯祥山,联合国有关机构领导、有关国际组织领导、国际刑警组织领导及知名学者专家对此发来热情洋溢的贺词与美好祝福!
香港达德大学是合作单位之一。
据杜钢建教授撰文指出,“2025年8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川普,在阿拉斯加就俄罗斯乌克兰战争停战问题进行会谈。国内外媒体普遍宣传阿拉斯加原来属于俄罗斯,后来卖给了美国。”然而,“国际媒体界忘记了阿拉斯加在古代属于大汉国。古代阿拉斯加文明源于中国,其族群、语言文字、宗教风俗等均源于中国。”“俄罗斯占领阿拉斯加,只是近代以来的事情。”
余作这些“新闻”报道性的引言,目的是与读者一起分享,未来“大运”里头的某种态势的存在,让我们站在道法的高度,感受“深空、深海、深地”的探索,感受一种高维,心灵觉醒,包括暗物质、暗能量、量子纠缠,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关注“世界和平事业、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因为,这些都是国际社会中的大事。
万物唯心造。如果一个人有了起心动念,自然会从历史、联系与发展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因为张同学一句话,对钱学森晚年的学问研究,交流有关信息,使余触动了“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拓宽视野。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原来,钱学森的母亲张兰娟,5岁就能噼里啪啦打算盘,比干了十几年的老账房还快。可见,他对“神童”和“通灵人”的认识,是有血脉渊源的。同时,引起共鸣。
笔者想到了自己的外公姜守玄(名“昭初”),因母亲经常讲,她父亲记忆力超强,亦可双手打算盘,在当地众所周知。
或许这种起心动念,在“共鸣”触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因果,也叫量子共振。所以,人的“初心”很重要,抑或有暗能量,也许就是因果反应。
上 篇
暗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可以从有关报道了解线索。
2022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单三娅)就《73年,知识分子的光明情缘》报道,“光明日报坚持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把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热情关怀广泛传递”,其中摄影的历史照片,生动珍贵,如1996年5月11日,光明日报记者金振蓉就“暗物质问题”采访丁肇中教授后合影;2000年12月,光明日报记者刘新武采访钱学森后,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合影;2001年9月11日,光明日报记者夏欣采访物理学家李政道合影。
一、科学家解读暗物质
(一)暗物质是真实存在的
尽管暗物质不发光、不吸光、不反光,无法直接观测到,但科学家通过多种观测和实验证据间接证实了其存在。
1、暗物质的定义和特性
暗物质是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占据了宇宙物质总量的约85%,但它不发光、不吸光、不反光,因此无法通过常规的观测手段直接检测到。科学家主要通过其引力作用来推断暗物质的存在。
2、观测证据
星系旋转曲线异常:观测显示,星系外围恒星的运动速度远高于可见物质引力所能维持的水平,暗物质的引力作用是目前最简洁的解释。
引力透镜效应:在星系团中,可见物质的质量仅占引力透镜效应所需总质量的约5%,例如子弹星团的碰撞,直接显示暗物质与普通物质分离。
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早期宇宙的密度涨落,需要暗物质的引力“脚手架”才能演化出观测到的星系网络结构,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依赖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组合,与宇宙微波背景(CMB)数据高度吻合。
重子声学振荡(BAO):星系分布的周期性特征与ΛCDM模型的预测一致,若仅依赖可见物质,结构形成速度将远低于实际观测。
3、探测方法和挑战
尽管有上述证据支持暗物质的存在,但直接探测暗物质的尝试,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探索。过去30年,所有地下实验室(如XENON、LUX-ZEPLIN)均未捕捉到暗物质粒子与普通物质的碰撞信号,实验灵敏度已接近理论预测的“中微子地板”极限。此外,暗物质模型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矮星系矛盾和冷暗物质的小尺度危机等。
(二)中国团队发现“暗物质粒子”新证据
1、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发现。
据报道,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PandaX团队,通过4吨级液氙探测器,在2400米深地环境中捕捉到异常能量信号,与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理论模型吻合度达87%。该实验要求探测器在-120℃超低温下运行,液氙纯度需达到99.9999%,每年仅宇宙射线干扰就减少至地面百万分之一。
2025年4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信号显著性达到5.3σ(国际标准需5σ),距离确认暗物质存在仅一步之遥。但美国LUX-ZEPLIN实验组质疑数据统计方法,认为可能存在中子本底干扰。中科院团队回应称,已升级主动屏蔽系统,计划2026年启动第三代探测器PandaX-5T,灵敏度将提升10倍。暗物质发现将重塑宇宙学模型,解释星系形成与暗能量之谜。
2、“中国天眼”遇见幽灵。
据《暗物质之谜:当“中国天眼”遇见宇宙最深奥的幽灵》报道,在浩瀚宇宙中,人类可见的星辰仅占物质总量的15%,其余85%被一团名为“暗物质”的迷雾笼罩。
自1933年瑞士天文学家茨威基首次发现星系团质量异常以来,这场持续近百年的宇宙追猎,已耗资数十亿美元,部署了地下千米的液氙探测器、太空粒子谱仪阵列等尖端设备。2025年6月,中国科学院团队在《通讯物理》发表突破性研究——利用“中国天眼”(FAST)对快速射电暴FRB 20220912A进行偏振观测,开创性地将暗物质搜寻战场,延伸至星系际空间。这场科学远征,不仅关乎物质本质的终极答案,更暗藏重塑基础物理学的革命性可能。
——特殊音符:宇宙幽灵的物理画像。
暗物质概念的诞生源自星系旋转曲线异常:银河系边缘恒星的运动速度远超理论计算值,唯有假设存在看不见的质量束缚,才能维系星系结构稳定。通过引力透镜效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等观测手段,科学家最终确认这种不可见物质占宇宙总质能的26.8%,是普通物质的五倍有余。
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遭遇解释困境时,轴子理论应运而生。这种假设粒子诞生于1977年佩切伊-奎恩对称性破缺机制,质量仅为电子的万亿分之一,却能通过量子效应与光子发生耦合。当电磁波穿越轴子暗物质晕时,其偏振方向会因“宇宙双折射”效应,发生周期性旋转——这种微妙变化,犹如宇宙交响乐中的特殊音符,成为破解暗物质密码的关键线索。
——天眼阵列:捕捉偏振光谱里的量子涟漪。
位于贵州平塘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凭借超强灵敏度和19波束接收系统,成为探测轴子信号的理想工具。研究团队锁定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220912A,对其进行了为期38天的高精度偏振监测。这种源自百亿光年外的毫秒级射电爆发,其偏振信号穿越星系际空间时,会与沿途暗物质产生独特“印记”。
观测数据显示,在0.6×10⁻¹³eV至4×10⁻¹²eV的轴子质量窗口内,偏振角未出现预期振荡。这看似负面的结果,实则意义重大:首次将轴子-光子耦合强度上限约束至2.3×10⁻¹¹ GeV⁻¹,精度比超新星偏振观测提升两个数量级。更关键的是,该研究验证了利用河外瞬变源开展多尺度暗物质探测的技术可行性。
——快速射电暴:星系际空间的量子探针。
与传统探测手段相比,快速射电暴展现出独特优势。银河系内脉冲星观测受限于局部暗物质分布的不确定性,而FRB穿越百万光年空间积累的相位差,能显著放大轴子效应。研究团队建立的宿主星系暗物质密度模型显示,当类轴子粒子构成星系暗物质晕时,其质量密度可达0.4 GeV/cm³,这对约束暗物质相空间分布具有里程碑意义。
该研究还揭示出时间维度的重要性——持续监测偏振演化,可将探测灵敏度向更低质量区延伸。这种动态观测模式突破了传统静态探测的局限,为绘制暗物质全参数图谱,开辟新路径。当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2030年全面运行后,预计每年可捕获数万例快速射电暴,使统计精度实现量级跃升。
——天地协同:从贵州深谷到宇宙边疆。
尽管此次搜寻未发现决定性证据,但其方法论创新,已改写暗物质探测格局。通过将偏振测量精度提升至0.03弧度,FAST证明射电天文观测可与地下实验室形成互补:前者擅长大尺度参数扫描,后者专注特定质量区间的精细挖掘。这种天地协同的“立体搜索”策略,大幅提高了突破发现阈值的概率。
随着“天眼”二期工程启动,其接收频段将扩展至8GHz,偏振测量能力提升四倍。配合正在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等大科学装置,中国正构建起多信使、全波段的暗物质探测网络。这场跨越可见与不可见世界的科学长征,或许终将在某个偏振振荡信号中,揭开笼罩宇宙最深处的终极面纱。
(三)科学家提出了新理论
1、暗物质可能像“灯罩”。
时空宇宙,人类探索永远在路上。
例如,我们身处地球,就感觉不到地球正带领着82亿人口漂浮在宇宙中,科学研究发现,一天可以狂奔5200万公里,那是什么力量让地球不停地前进?
科学家提出诸多新理论:暗物质可能像“灯罩”一样遮挡星光,便是其中之一。
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主宰了整个宇宙的命运。科学家们一直在追寻“暗物质”的真面目。而现在,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神秘物质,可能正悄悄“遮挡着”星星的光。
有拍摄的图片显示,一团暗物质云正掠过一颗遥远的恒星。
当你仰望星空时,也许不会想到,有一些星光正在慢慢变暗,而原因可能是——暗物质正在“路过”。
最近,一项新研究提出,某些暗物质团块可能就像漂浮在宇宙中的“灯罩”,它们在地球和遥远恒星之间悄然经过,挡住了部分光线,使恒星变得略微昏暗。这一发现,可能为解开暗物质这个“宇宙级”谜团打开新的突破口。
2、什么是“暗物质灯罩”?
我们知道,暗物质占据了宇宙物质总量的85%,但它不发光、不吸光、不反光,天文学家只能通过它的“引力作用”感知它的存在。
而现在,来自加拿大皇后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某些特殊类型的暗物质团块,可能会与光发生轻微的相互作用,虽然不像普通物质那样明显,但足以“遮挡”光线——就像我们房间里的灯罩,既不完全遮光,也不完全透明。
这些神秘的“灯罩”被称为 MACHO(Massive Compact Halo Object,大质量致密晕物体)。它们或许由普通物质组成(即重子物质),这种类型的暗物质虽然看不见,但不像传统暗物质那样完全不与光相互作用。
——它们是怎么“挡光”的?
研究人员表示,当这些 MACHO 团块从地球和恒星之间掠过时,它们会像半透明的纱幕一样,让恒星暂时变暗。
可以管窥显示“引力透镜”的图表。这种现象与我们熟悉的“引力透镜”完全相反。引力透镜效应会让星光变亮,因为暗物质的引力会弯曲空间,使星光聚焦。而现在提出的“灯罩效应”,则会让星光变暗——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思路。
更特别的是,这种效应并不限于 MACHO,只要暗物质团块能轻微与光相互作用并聚集成形,就可能具备“灯罩”的潜力。
以前的观测,为何没有发现?
科学家早就利用“微引力透镜巡天”项目来寻找暗物质,比如著名的 OGLE 观测计划。这些巡天项目持续观测大量恒星的亮度变化,寻找星光短暂变亮的信号。但它们大多专注于寻找“变亮”,而不是“变暗”。
这张图表,显示了来自遥远星系的光,被位于该星系和地球之间的暗物质晕透镜化。
研究人员指出,这可能是“灯罩效应”长期被忽略的原因之一。我们或许早已有数据记录了这些变暗的星星,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当回事。
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可以使用现有的巡天数据,几乎不需要额外投入就能开启一场“暗物质猎光行动”。
——如何判断它是不是暗物质造成的?
诚然,宇宙中还有很多其他东西也能让星星变暗,比如行星、星际尘埃云、甚至其他恒星。但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关键思路:这些“遮光者”的表现是不同的。
行星或气体云是完全不透明的,它们经过时造成的暗化更剧烈。而暗物质“灯罩”可能是半透明的,造成的星光变暗会更柔和。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星光变化的程度、持续时间、频率,来判断这究竟是普通物体造成的遮挡,还是潜在的暗物质信号。
3、如果找到了,意味着什么?
研究人员说得很直接:“如果我们真的观测到了这种‘灯罩效应’,那将是我们第一次真正‘看见’暗物质的线索。”
但即使没有观测到,也同样意义重大——它意味着某些类型的暗物质可以被排除。对科学而言,排除错误的可能性,也是迈向真相的重要一步。
最让人兴奋的是,这场“灯罩狩猎”可能随时开始,只要我们重新回顾已有的数据,看看是否曾忽视了那一丝丝星光变暗的痕迹。
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次星光暗淡,背后可能隐藏着整个宇宙最大的秘密。暗物质之谜会不会就藏在这些“昏暗的星星”中?让我们和科学家一起,继续追光,也继续追问。
二、量子纠缠和应用
(一)灵魂与灵魂互相纠缠。
量子科学随着诺奖的颁布将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但是,量子科学对多数人来讲,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科。
2024年8月,来自广东“修行圈”的学者,就《在灵魂世界里,灵魂与灵魂互相纠缠》,作了探索。
因为量子的特性很诡异,它不但存在“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量子叠加”、“量子吸引”、“量子干扰”等特性,而且粒状的量子不遵循“牛顿力学”,波状的量子不遵循“波函数”。
因此,我们不妨大胆畅想一下:如果从灵魂世界的角度来探索,又该如何理解量子概念呢?
——灵魂量子,独立而恒在。
灵魂,即思想意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已经很透彻了,但是对于灵魂世界,才刚刚开始。
灵魂就是传说中的不可分割的量子,独立而恒在的个体。
科学界对“量子”的定义存在偏差,量子不是传统物理学上的最小单位,而是一个客观上不可分割的独立个体单位,没有大小,因为大小是人的分别心,创造的一个主观概念。
客观灵魂世界,只有能量没有质量,只有数量没有大小,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只有远近没有距离,只有形态没有形状……
——灵魂的“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科学的基本假设,后被无数的光量子实验证实的。
光量子不是直线传播的,比如,爱因斯坦的小窗照亮整个屋子的实验,按照光的直线传播理论,光透过小窗只能照亮直射的一小片,而实验中用完全吸光板放于小窗光线直射的地方,光还是照亮了整个屋子。
光量子实验证明,光是以波状传输的,而观察光量子的时候,它又呈现为颗粒状。
在灵魂世界里,“我”无处不在,又在某处表现为“我”。
当我的灵魂表现为“我”的时候,是我和我周围的人的意识聚焦在我身上,我就表现为有形的“颗粒”状态。
当我表现不是我的时候,我的意识焦点聚集到周围人的身上,我的意识就“分身”到了周围人的意识体上,我就表现不是我了,而是一种无的“波”状。
现实人生中,我存在的价值就是周围的人的关注,当这个关注力越强的时候,我的存在就越有价值,我的能量就越强;
当没有人关注我的时候,我就不是我了,我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也就是人害怕孤独的原因。
——灵魂的“量子纠缠”。
因为灵魂就是量子,所以灵魂具备量子的突出特性:纠缠。
什么叫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有关系的量子之间,一个量子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另外一个量子的改变,而且,两者的改变是同时同量发生的。
比如,母女二人,女儿生了个孩子,女儿就变成了妈,而母亲则变成了姥姥。母亲是被动地同时同量地发生了存在状态的改变,这就是量子纠缠。
在灵魂世界里,灵魂与灵魂互相纠缠。
比如,我产生一个想法,周围的灵魂都能感应得到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同理,周围灵魂的想法,也会引起我的灵魂反应,这个状况的发生是同时同量的。
当我做出一个动作的时候,可能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识行为,而是受到了周围灵魂意识纠缠的结果,我的意识行为可能是被动的。
我在“梦”中深刻体验到了,别的灵魂对我的纠缠,导致我莫名其妙的行动,我自己的灵魂甚至控制不了自己的行动。
现实人生中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人不是为自己活着。
一个人活着,时刻都在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即“量子纠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一起谈论一个人,大家都很想他的时候,他会突然出现,“说曹操曹操到”,原来这就是量子纠缠的结果。
这也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多感恩少怨恨,你感恩别人,别人的灵魂能感受得到并会同时做出感恩的回向,相反,你去怨恨别人,别人也会做出怨恨的回向。
当周围的人感恩回向你多的时候,你的生命能量将会大大提升,身体健康,事事顺利;当你的怨恨回向多的时候,你的生命能量将会大大降低,身体发病,诸事不顺。
量子纠缠也很好地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缘人终成眷属,有缘人终会见面,有缘人终会聚到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二)灵魂的“量子叠加”
什么是量子叠加?就是一个量子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地方,或者存在不同的状态,另外一层含义,是当我们在一堆量子里观察一个量子的时候,往往观察到的不是一个量子的状态,而是多个量子的叠加态。
现实人生中,当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的灵魂处于叠加态,这时候,我们往往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本意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刻:我就不是我了,我受到了他人意识和心魔意识的叠加和控制。
所以说,我们可以没信仰,但绝对要有正能量,善良和慈悲可以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正能量的加持,避免负能量魔性灵魂的叠加。
灵魂的叠加,也印证了一句话:万物都是一体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少了分别心,对待身边的人和物就多了一些“自爱”,爱人者人恒爱之!
也明白了别人的缺点,恰恰是自己灵魂缺点的映射,就不会挑剔指责别人了。
——灵魂的“量子吸引”。
量子之间是有引力的,这种引力表现为量子吸引。
1687年,牛顿提出匪夷所思的万有引力,引起了科学界不小的骚动,大家怎么也不能理解两个不接触的物体间会有吸引力。
这个万有引力,其实就是物体内部的量子吸引所产生的,量子吸引力因量子能量不同而不同,而量子的能量取决于量子意识。
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吸引力法则,已经被人类所认可。
灵魂之间的吸引是互相的,恋爱中的男女最容易感受灵魂的“量子吸引”,当男孩特别想念女孩的时候,就产生了巨大的“量子吸引”,另外一个灵魂就会因“量子纠缠”而被吸引,并产生同样的感受,于是,两个灵魂在量子世界里就相会并叠加了,所以恋爱的最高级形态就是男女的合二为一,灵魂的叠加态!
明白了灵魂的“量子吸引”,会指导我们人生中为人处事要先吸引对方,而爱是最大的吸引力。
我的灵魂给你发出去爱的吸引,你的灵魂会同时感应到并对我做出爱的回向。
灵魂的量子吸引,也很好地阐释了宇宙吸引力法则的原理!
——灵魂的“量子干扰”。
量子干扰也是量子科学研究中的一大障碍,因为这种量子间的干扰,量子会瞬间改变它的状态,导致波函数坍塌。
灵魂之间的“量子干扰”又表现在哪里呢?比如,某甲的灵魂指导他从A地开车去B地旅游,某乙告诉某甲说不要去,去了会出车祸。
这个时候,某甲的波函数表明他今天会开车从A地到B地,然后在回来的时候在C地发生车祸,然后辗转回到A地。
因为某甲受到某乙的干扰,他就不去B地旅游了,他的波函数一下坍塌了,出车祸这个事实就不会发生了。
但是某甲的更大的波函数还是照常运行,这就是灵魂的命运,会遵循一定的波函数。
我们人生中会经常受到别人的干扰而中断我们的一些行为,这就是灵魂的“量子干扰”。
正因为有了灵魂的“量子干扰”,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
明白了灵魂的量子干扰,就能让我们多听别人意见,纠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同时别人的干扰有时也会阻碍我们的成功。
这就需要自己有一颗明亮自知的心,觉知自己的灵魂目标,并持之以恒地达成目标,过程中不受其他灵魂的干扰。
灵魂的量子干扰,也让我们明白了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通过静观找到自己的灵魂属性,尽量不受世俗灵魂的干扰,做真正的自己。
做真正的自己还真不容易,需要把自己的独立灵魂从叠加态中扒拉出来,并且消除灵魂量子干扰,斩断灵魂的量子纠缠。
难怪,一些大修行者都出家归隐山洞,斩断红尘纠缠干扰,而他们修成得道后,却发现自己与万物连接成了一体,还是摆脱不了灵魂的量子叠加!
(三)揭秘量子纠缠
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接受《凤凰网科技》栏报道《揭秘量子纠缠 你的灵魂永远不灭》(2025.8.11),采撷如下:
——关于灵魂肯定不会灭。
大脑如果是用量子纠缠的方法运行的话,那你灵魂肯定不会灭。你大脑的每一个行为,宇宙中间都有个地方,就是量子纠缠都储存在那儿了。
如果两个粒子是纠缠的,量子纠缠的一个粒子跟另一个粒子分的很远,一个在地球,一个在银河系外。但你知道在地球上那个粒子,你发生任何事情,地球银河系之外那么远的粒子,马上就能感受到。量子纠缠更深刻的意思就是说,宇宙本体是个整体,所以它不需要信号传播。
那我们看到的每个单个的粒子,每个人实际上是整体的一个相。你说这个金鱼,用不同摄像机看,看到的两个金鱼,这两条金鱼怎么运动那么协调一致啊,它们好像之间有信号传递。但这两个摄像机离得太远,信号早超光速了,这怎么回事?实际上这证明,背后有个更深层次的本质,就那条金鱼存在。那条金鱼我们不能直接见,我们看到的是它的每一个相。
有网友热评:“科学家努力攀登到了科学的顶峰,却发现佛陀已在那里等候多时。”
——关于“四维空间”。
据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四维空间”是整个科学界,至今都无法解释的神秘领域。
目前,德国研究团队已经证实了四维空间的真实性,只是身为低等级生命的人类,无法进入四维空间罢了。
科学家如果不小心进入了四维空间,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从出生到老的整个甚至自己一生的每一个瞬间,都能看到。
关于量子纠缠的解读有许多。科学家大胆猜想,量子纠缠或许就是传说里的心灵感应,当你深深思念某人,对方说不定也在想你。关联量子一个有反应,另一个会立刻呼应。哪怕远在银河系边缘,思念也能传递。
科学家通过深度研究发现,在人生这场奇妙旅途中,身边的亲人、伴侣、朋友,好似被一股神秘力量,提前编排好,作为特定角色走进我们生活,甚至连DNA,都在生命诞生前就悄然锁定了关乎命运走向的关键“代码”。
——关于“平行世界”。
据“镜中鹤”播报《九岁小女孩离奇失踪,误入平行世界》(2025.8.11)。采撷如下:
成都一名9岁女孩的经历,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她疑似闯入平行空间,失踪了4天3夜。被找到后却说,“自己只在外面玩了几个小时”,这段诡异的经历,实在让人值得细思。
事情发生在2011年7月13日下午,家住成都龙泉驿区的女孩文文和小伙伴出门玩耍,可到了晚上,她却迟迟没有回家。
文文的父母急得不行,把孩子平时常去的地方都找了个遍,却连一点踪迹都没发现。家长意识到情况不对,直到孩子失踪满48小时,警方将文文的失踪案升级为刑事案件,立刻派人展开全面搜查,还调取了小区周边所有道路的监控录像,仔细查看,可始终没发现文文的身影。就这样,文文的家人和警方一连找了4天,依然毫无头绪。
就在家人猜测孩子可能被坏人拐走时,文文的同学找到他的父母说,他们平时总喜欢在楼顶的天台上玩,说不定文文去了那里。
听到这个消息,他们赶紧往单元楼顶跑去。一番寻找后,发现文文正躲在天台的一个角落里,嘴里还念叨着,我藏好了,你快来找我吧。文文的父母见状,赶忙走到孩子身边,把他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父母问文文,为什么一个人在天台上待了4天都不回家,刚才说藏好了,是在等谁来找他。
可文文接下来的回答,让他们心里一阵发毛。文文说,“自己只是在天台玩了一个多小时”,当时他和同学在楼下玩完往家走,走到楼梯口时看到一只蝴蝶,就追着蝴蝶上了天台。
当蝴蝶飞走后,她想回家,却发现天台的门,锁上了。她心里害怕,就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哭着哭着,一个怪老头走了过来,那老头肩膀上,正好落着她追的那只蝴蝶。之后她就和怪老头玩起了捉迷藏。刚玩了几次,就看到家里人来找她了。
文文的父母听完,觉得很奇怪。他们在天台上,根本没看到什么怪老头,而且天台的锁早就坏了。他们上来时,轻轻一推就开了,怎么可能是锁着的呢?他们觉得可能是孩子受了惊吓,才说出这些胡话。
可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是,文文失踪的第2天,明明下了一场大雨,但她身上的衣服却干干净净,一点没有被淋湿的痕迹,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天台上待了4天的样子。
警方走访调查时,三楼的一位大爷说,他前一天还去楼顶晒过衣服,在天台上压根没看到文文。要是文文当时在上面玩,他不可能没注意到。后来警方又去天台上仔细搜查了一遍,也没发现任何异常。
这件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段经历,很快被传到了网上,有网友猜测,文文可能是被那个怪老头带进了平行空间,而那个怪老头,说不定是另一个时空中的高人。
……
——人的肉眼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
北京大学教授黎荔,在“黎学文化”上曾就《人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等于不存在吗》(2025.7.24),作过专题讲座。
她说,“看不见等于不存在吗?不是的,WiFi信号看得见吗?看不见,但它却影响着我们的通讯,这仅仅是人类可见的很小的一部分科学。”
举头三尺有神明,就是我们今天还不可完全说清楚的那个部分。
今天的科学家,已经研究这样的基本结论,我们可见的宇宙只有不到5%。可以说4.9%,另外还有0.1%,就是最近在广东江门,我们地底下700米深处捕捉到的那20个中微子,被称之为幽灵粒子,国家正在大力的研发。即使我们把中微子研究透了,是不是世界的95%?我们依然是不知道的,人类太渺小了。
她还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读宋史时,读到一个故事觉得特有意思。宋史里头记载,在吴国时,有一个叫丁凤的官员,对自己的家宅非常的讲究。修建了一个特别豪华、特别漂亮的家宅,结果这个房子修好了以后,他搬进去,很快犯了事儿,就给流放了。于是,他这个房子呢就出让了。房子用很低的价格转手,有一个姓周的人好像捡了个大便宜呀,搬到这个房子里头了。因为交友不慎,很快就出事了。
接下来,又有人继续的接盘,接盘进去的那个人不久之后,又不顺遂出事了。之后呢,有一武将,他不信邪,说我张飞“三大五粗”的,我还挡不住这个宅呀,我还镇不住他呀。于是,他就搬进去,结果不久之后,这个人被朝廷发现,他有谋反的举动,被人举报。故事的结尾,就是这个武将拿到了这个房子,他的亲族家人几乎凋零。故事写在历史书里头,证明了当时的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宅子是豪宅,联想到我们今天是不是有很多破产跳楼或者发生了刑事案件的“法拍”房,以非常低的价格在那里拍,谁敢捡这“篓”子吗?历史表明,你自己扛得住吗,或者说你的家人扛得住吗?
人们为什么不信这个地方的地利就是不好呢?它有点类似于我们拿钉子旁边,放一块磁铁,这个钉子就被磁化,也就是环境能量问题。那里的“磁化”量子,对进去的人物都在发生着作用力和改变,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看出来,它需要时间,不是说当下见效,它是搬进去以后,不知不觉地发生纠缠作用。
三、量子发展与应用
(一)美国封锁不了中国
1、总有一天会超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指出,“量子计算机的发展,美国封锁不了中国,中国总有一天会超越。”
在一次讲座中(2025.8.16), 郭教授说,虽然我们在第一梯队,但量子计算机的整体水平我们不如美国,所以对量子计算机发展,美国是封锁的。他拉我们黑名,跟这量子计算机有关的,像我们现在是都是在黑名单里,因为他不让你发展,把中国封锁孤立起来。我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已经做到跟他差不多的水平,可以说,我们已经很很伟大了。”
“美国人都看到了,所以他要封锁中国。但是他封封锁不住了,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尽管我们的条件比他差,我现在比你落后,但我有一天会达到你那个水平,会超过你。”
有网友热评:“量子力学因为违反了人类感官的认知,已经无法用经典的物理学解释。”
2、遥感分辨平起平坐。
据《科技重磅》(李德仁,2025.8.16)报道,《中国卫星曾落后美国,现在和西方平起平坐》。
我们的遥感分辨率从原来比美国人晚27年,搞到现在跟他平起平坐,现在天上美国有600多个遥感卫星,我们有500多个。我们的分辨率跟美国,跟欧洲西方已经达到同样的水平。
我们以前是一个状态,就是中国人要花钱买外国的卫星影像,85%的数据是进口的。但是我们追赶的很快,现在我们的导航以北斗为中心,我们的遥感,以中国的数据为中心,90%自给,我们还出口。一个国家,能不能获取空天信息的自主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防经济的发展。中国如果不抓这样一个空天信息和它的智能化的话,那么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发言权。
3、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新突破。
据《央视网》(2025.8.16) 播报,《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圆满成功》。
2025年8月15日15时,我国成功组织实施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圆满完成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和揽月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之后,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的又一项重要阶段性突破。
为此,新华社记者(李国利、赵叶苹、王伟童)在海南文昌,专门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徐洪平。
目前,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要实现2030年前登陆月球的既定目标,就需要一款高安全、高可靠、大推力的运载火箭,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应运而生。”徐洪平说,这款火箭也是我国面向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研制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
他介绍,在安全可靠性方面,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对标现有运载火箭的最高能力和水平。同时,首次模块化的设计,既便于独立拼装,又能够形成不同构型。
“长征十号在设计之初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登月版的长征十号,一个是近地版的长征十号甲,两型运载火箭都能够实现载人和运货。”徐洪平说。
他介绍,长征十号为带助推器的三级火箭,芯级直径5米,将在载人登月任务中承担梦舟Y载人飞船和揽月着陆器发射任务。长征十号甲为两级火箭,芯级直径5米,一子级可回收并重复使用,将在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中承担梦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任务。
“航天领域有一个宝贵经验,就是所有的火箭研制都必须通过各种试验来验证。”徐洪平介绍,“系留点火就是短时的动力系统试车,这是火箭研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5日15时,文昌航天发射场内,海风习习,椰林婆娑。随着“点火”口令的下达,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一子级试验产品7台发动机同时点火。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次在发射场里面做系留点火试验,为我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徐洪平介绍说:“在此之前的长征运载火箭都是在试车台上进行试验,等火箭研制工作基本结束后,再运到发射场进行合练、首飞。”
“这是因为长十火箭一子级模块装有7台发动机,而我们目前没有能够满足7台发动机做动力试车的试车台,所以才借用发射场建设中的导流槽来做试验,把火箭紧紧地系留在发射台上,做一次30秒的短时点火试验。”徐洪平解释说。
这次试验是我国开展的国内最大推力规模的全系统试车试验,推力规模达到近千吨。
“用于发射长十火箭的发射塔架还在建设中,为确保安全,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系留点火的力、热等各方面的载荷,设计了一定的余量;对各个模块进行了仿真试验,按照实际的使用工况有余量地做了试验验证。”徐洪平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试验过程中,参加试验的科研人员都是露天作业。“自6月初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后,试验队员们克服了高温、高湿等天气因素的影响,经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并细致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质量隐患,确保了系留点火试验的顺利圆满成功。”徐洪平说。
回眸2024年6月,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一子级3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试车。
“这是长十火箭一子级动力试验的第一步。”徐洪平表示,他们把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试验共分为“四步”进行。
“这次系留点火试验是第二步,也是目前火箭研制过程中推力最大的一次试验,将分两次实施,后续还将进行第二次点火试验。”他说。
据记者了解,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是继圆满完成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和揽月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之后,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的又一项重要阶段性突破。
“按照后续研制计划,我们还将开展第三步和第四步的试验工作,即结合回收的技术验证做一次低空飞行试验,以及实施一次真正入轨的技术验证飞行。”徐洪平介绍。
据了解,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后续将全面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与梦舟载人飞船一起,实现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更新换代发展。
管窥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的这次新突破,由此可以了解,“梦舟”载人有多少暗物质、暗能量催化航天人,数十年的量子纠缠,不断推进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突破。
(二)“未完待续”永远在路上
1、太空搜索神器。
菊花大姐播报(2025.8.13)《又一神器诞生,等离子发动机》
“凌晨3:17,中科院实验室突然剧烈震动,是事故还是突破?一位白发苍苍的院士颤抖的手,按下了红色按钮,一个足以改写人类太空搜索历史的时刻来临了。”
全球首台100兆瓦兹等离子体发动机,在这一刻点火成功,这是第127次实验,磁场稳定度既然突破了99.999%。监控画面显示辐射值为0.0,us sv老院士激动的热泪盈眶,我们做到了零泄露。
这一消息,让拿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局长一脸不可置信。这项颠覆性的技术有多牛呢?总工程师扶了扶眼镜,自豪的宣布。这款发动机的喷射速度,达到了每秒30万米,传统发动机跟它比,简直就像绿皮火车对比复兴号。
更震撼的是,搭载该引擎的“夸富号”实验舱已经完成组装。未来从海南出发到月球背面竟然只需要18个小时,比去西藏还快。
夸张地说“从月球到火星也仅需7天,传统火箭可以扔进博物馆了”,而且此等离子体10核动力约等于无限续航。这意味着,搭载这款磁等离子光速喷射引擎的探测器,可以持续工作400年。这绝对是一场太空引擎的革命。这项技术,不仅将改变人类的太空搜索历程,更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新世界。
难怪,这款“等离子发动机”,被称为神器。
还有,精准丈量太空,由“神话”变为现实。
据央视网《更精准丈量太空 我国获得宇宙探索新进展》(2025.8.17)报道,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人类一直想要更精准地丈量太空、揭开未知的奥秘,最近,中国科学家就利用激光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上,“找到”了一个直径10厘米大小的“小镜子”,并且成功探测到了它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
8月13日凌晨,中山大学“天琴”测距台站的科研团队,将激光瞄准月球表面的一面反射镜NGLR-1,并在几个小时内成功接收到数十组激光回波信号。这使得中国成为继法国、德国、美国之后,第四个完成该测量的国家。
这些激光回波来自安装在月表的一组角反射器,它们就像人类设置在宇宙中的“参照物”,能让科学家以此为标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中山大学天琴中心教授林旭东表示,通过地面观测站,向放置在月球表面的角反射器发射激光脉冲,通过精确测量激光脉冲往返传播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其实,类似的激光测月试验,早在上世纪70年就已在全球多个国家陆续开展。不过,当时的反射器是由多个反射单元拼接而成,很容易受到月球周期性摆动的影响,导致测量精度下降。专家表示,跟上一代的月面角反射器阵列不同,新一代的月面角反射器是一个孔径为10厘米的实心单体。它的反射截面积更小,回波更弱,观测难度更大,但是精度更高。
探测这样一个目标的难度极高。地月之间距离约38万公里,要跨越如此距离,找到一个直径仅10厘米大小的目标,其难度相当于要在一艘航母甲板上,找到一粒细沙。与此同时,激光在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被极度削弱,一去一回,发出的上千亿光子,最终能返回的可能只有个位数,而且信号极其微弱。科研团队必须用极其灵敏的单光子探测器,在噪声背景中精准识别出这些信号,才能完成测量。
而作为“天琴计划”的组成部分,未来,科学家还将持续收集反射器数据,积累高精度的地月测距数据,用于研究引力、地月系统演化等,并为未来在太空开展引力波探测打下基础。
2、深海深渊新发现。
据央视新闻记者《万米海底,“奋斗者”号发现生命绿洲》(帅俊全 褚尔嘉2025.7.30)报道,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西北太平洋的千叶-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海底生态系统——在深度达到9,533米的深渊海底,存在着目前已知最深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研究成果3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科研团队利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揭示了全球海洋最深地带——深渊带中延绵蓬勃生长的化能合成群落。这些生命不依赖阳光获取能量,而是利用地质流体中的化学反应,获取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能量。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挑战了关于生命在极端深度生存能力的传统认知,更为理解深海碳循环的复杂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深渊里的隐秘世界。
深渊是指深度在6,000米至近11,000米之间的海沟区域,通常形成于板块俯冲带。虽然科学界长期推测化能合成群落可能广泛存在于深渊区域,但此前实际发现的案例屈指可数。
此次研究,首次在深达9533米的极端深度,以及跨越2,500公里的广阔海沟底部,直接观测到了世界上分布最深、分布规模最大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这些群落主要由被称为深海管状蠕虫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组成,它们依靠沿着断层上涌的富含硫化氢和甲烷的流体维持生命。研究不仅发现了化能合成生命新物种,后续研究还有可能揭示全新的代谢途径和极端压力适应机制。
——重新思考深海碳循环。
该研究对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环境中的甲烷实际上是由沉积层深处的微生物活动产生的。这一结果表明,在深渊海底之下,还存在着一个前所未知的、庞大活跃的深部生物圈,不断将底部埋藏的碳转化为甲烷,并以天然气水合物等形式在深渊海底形成规模巨大的甲烷储库,挑战了传统的深海碳循环和碳收支模式。
这一发现,也直接挑战了深渊生态系统主要依靠从海洋表层沉降的有机颗粒和动物残骸维持的传统观点。相反,研究证明,化能合成生命可能在深渊生态系统,发挥着比想象中更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影响着深渊生态系统结构。
本次研究是“全球深渊探索计划”(Global Hadal Exploration Programme,简称GHEP)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为期十年的国际科研计划由深海所主导,旨在利用最先进的深潜技术,揭开地球深渊无人区的奥秘。
3、深地探测新时代。
几维鸟撰文《探索丨深地塔科1井开启我国万米级科学探索新时代》在《科普吉林》(2025.5.7)刊载,2023年5月30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深地塔科1井正式开钻,这一标志性事件让中国跻身全球少数具备万米级特深井钻探能力的国家行列。
深地塔科1井设计深度1.10万米。直至2025年2月20日,中国石油集团宣布,中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胜利完钻,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深地探测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阿娇,敏锐抓住这一信息,纵深分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挖到地下10910米的深度。如果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相比,还要高2062米。
由此管窥,我们在地下700米的地方,就已经在研究捕捉“幽灵”鬼粒子中微子。那么,在这个地下1万米的深处。到底又会有些什么呢?这么挖下去,地球会不会被挖穿呢?又是为什么,非得要在这个地方来挖地球呢?听阿娇说:
首先,解读在1万米的地下到底有什么呢?地表指地下10米。农业耕作、动物居住、城市地铁、浅层地下水的开采都是在这一段。地下10米到地下1000米,是以砂岩页岩为主,可能还有油气层。比如说南海北部陆架的油气储存,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就是设在这个地下700米的。
花岗岩层中,可以把宇宙射线的强度降低10万倍,以防干扰抓到真正的中微子。而中微子又小又轻又不带电,它以接近光速在密中与其他物质相作用十分的微弱,可以自由的穿过地球,捕捉和研究是非常困难的。目前,我们的科研人员正在地下700米处用4万多只眼睛,在这个下面等待和捕捉有关情况。
地下1000米到地下5000米,有更多的油气资源和矿脉。比如说,南海西部油田的油气井深度,普遍就是在2000米到4000米。还有江西德兴铜矿的深部矿体,延伸至地下1500米,而地下5000米至地下1万米,则有更多更优质的油气,甚至还有金矿。
所以,我们从2023年开始启动,到2025年1月5号,耗时605天,这里的深地塔克19正式玩转,挖到了地下10910米的深度。其中的难度是非常之大的,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只花了279天,创下了全球陆上钻井突破万米最快的记录。
要知道,当年苏联挖科拉超声井时,可是花了十年的时间,而更难的是万米以下的挖掘,最后910米竟然花了326天,因为井底的温度超过了220°,压力达到了145MPa,什么概念呢?就像我们这个指甲盖儿,它要承受1.4吨的重量。所以钻杆就像是煮熟的面条,根本就是难以操作的,落井抢险钻具,经常断裂。最终,我们自主研发的220°超高温钻井液,能够在熔炉一样的井底,保持稳定性能,全球首台12000km特深井自动化智能钻机也研发成功,还有超声测井装备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这一些技术的突破,让我国首次拥有了万米钻探的能力。
其次,明知这么艰难,为什么非得要挖它呢?
第一,给国家找宝藏。你不要看这一片塔克拉玛干,它是一大片的沙漠,但是这里却埋藏着全国90亿吨油当量的油气资源,相当于全国超深层油气资源的半壁江山了。但是传统技术开采,大部分是在8000米以内的资源,这一次钻到地下超深层,就像打开了第二粮仓,中国能源更加的有保障了。
第二,为了给这个地球做体检,我们脚下的这一片沙漠,它藏着地球46亿年的成长史,通过赚取地下1万多米的岩石样本,地质学家们就能像看CT片一样的分析地壳结构、火山活动、古气候变化。这对预测地震,保护生态都有很大的帮助。有了更详细的地质数据,会大大的减少损失,尤其是6亿年前的那一块寒武纪岩芯,科研价值堪比月壤呀,我们能够分析古海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化石,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
第三,近200项科技利器实现了国产化。从被卡脖子到百分百自主装备,中国深地工程与深空、深海、深蓝并肩,成为自深战略的重要支柱。
第四,对咱们普通人有什么用呢?新疆的油气,通过西气东输管道,点亮了半个中国。随着万米钻探器不断成熟,能让更多家庭用上便宜稳定的天然气,企业成本也会更低。很多人说,照这么下去,这个地球会不会被挖空呢?
地球的半径是6371公里,而人类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最深处才12376米,我们对地球内部的探测还远远不够,地球的内部隐藏着怎样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还要等待未来的研究,而这一口井不仅是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更是我们中国向地下深部进军的技术坐标,从可上九天揽月,到可下五洋捉鳖,再到可入地星探堡,中国正以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书写着。
深空、深海、深地领域的三部曲传奇,这就是中国使命。
4、所有科学都是“未完待续”。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杨雄里院士,以《脑科学不是“终极疆域”,所有科学都是“未完待续”》(2025.8.16)为题,感慨: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科学上面,一切皆有可能(Nothing is impossible)。我曾经说,人脑智能是不可逾越的,它至高无上的。我现在想,我觉得我要改变这个观点。人工智能,主导(doin)人类社会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经常称,脑科学研究是整个自然科学的“终极疆域”(front),但是我觉得这样提法都有问题,那就是其他科学好像都有终点,就是脑科学呢,好像这个是最后的终点。
其实,你想一想,哪一个科学问题,它最后说是我们有一天,把所有这个领域的科学问题都解决了,没有这一天,所以任何一个科学都可以说是“终极疆域”。所以呀,我觉得,我们要实事求是,同时要创新。这是我们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去做的。
我想了一段话,是我最近的一些感悟。即:脑科学不是“终极疆域”,人脑并非不可逾越,所有科学都是“未完待续”——科学永远在路上。
2025年8月23日
(作者:胡玉明,笔名“七溪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