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对日最后一役(高邮战役)史实
项俊东 整理
一、战前国内外大事记: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 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7月26日,中、美、英政府联合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28日日本政府对公告不予理睬。
8月6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投下了代号为BOY的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于9日出兵中国东北,向关东军发起总攻。
8月9日上午11时01分,美军又用B-29轰炸机将1枚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中心。
8月9日,日本天皇裕仁召开御前会议,于10日凌晨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4日,蒋介石给延安发来电报邀请毛 泽东去重庆谈判共商国是,迫使共产 党交出军队,以达到抢占沦陷区地盘。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全国发表“玉音广播”,宣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当天召开抗战胜利庆祝大会,重庆中央广播电台播放蒋介石作抗战胜利的演讲。
8月20日,蒋介石又发来电报,再次邀请毛 泽东去重庆“共定大计”;23日,第三次致电延安:“备飞机迎迓,特再电速驾!”
8月28日,毛 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和美国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陪同下抵达重庆,开始为期43天的重庆谈判。
9月2日上午9时,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密苏里”号美军军舰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中国代表是徐永昌)
9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放假1天,悬旗3天。(抗战胜利纪念日)
9月9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日本代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分别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递交了投降书,长达8年之久的中国抗日战争结束。
10月10日,共产 党与国民党代表在重庆桂园的客厅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10月25日,国民政府首任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在台北“公会堂”(中山堂)接受日本第10方面军司令长官安藤利吉的投降。
11月9日,蒋介石于重庆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提出了“6个月内击溃共军主力、分区清剿”的军事计划。
二、战前高邮形势:
1945年1月,高邮县委撤销敌工部改设城工部,狄奔任部长。
2月20日,中共高邮县委召开扩大会议,部署参军运动迎接抗日大反攻。组成新的高邮独立团,张波任团长。
2月22日-28日,新四军一师主力在地方抗日武装配合下,攻克沙沟、崔垛、临泽、王营、中堡等敌伪据点,使高邮、宝应、兴化、盐城四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3月11日,新四军攻克龙奔、车逻、十里尖据点,摧毁了高邮城日伪军东、南之门户。
4月28日,新四军18旅52团等部和江都县独立团、三分区特五团在三垛河口伏击战中取得歼敌1800多名的大捷(其中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240名、伪军600多名,俘山本顾问等日军7名、伪少将团长马佑铭、中校副团长韩永恩以下伪军958名)。
5月6日—8日,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加强对敌经济斗争的动员大会,代理县长浦清作动员报告。
6月下旬,高邮独立团上升为苏中第一军分区五团,成立高邮县总队,王秉华县长兼总队长。
7月27日,历时73天的反“清剿”斗争已告结束,全县抗日军民计进行大小战斗101次。
7月,高邮抗日民主政权恢复至全部农村,迫使日、伪军龟缩在高邮城和运河线、兴邮公路的集镇据点。
8月15日,除高邮城被日伪军占据外,全县境内的据点基本被拔除。
8月16日晚,分区部队在民兵配合下,对三垛据点发起攻击,第二天凌晨进攻三垛镇,下午5时攻进了伪军的堡垒——城隍庙,活捉了伪团长李化南,歼敌700多名。
8月18日晚,攻克了河口据点,迫使一个连的伪军缴械投降。
8月19日上午收复二沟。
8月20日,界首镇和六安闸据点的日伪军在数千名民兵的围困下,放弃了据点逃至高邮城。
8月21日,在南北夹击之下,马棚湾的日伪军从湖上逃走。
8月22日下午,我军攻克一沟俘伪军50余名。
从8月17日截止到22日,高邮日、伪军拒绝投降,新四军连续攻克邮兴线和运河线上的全部敌伪军11个据点,日、伪军龟缩到高邮城。
8月18日,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薛北庄召开行政扩大会议。
9月3日,国民党高邮县县长张冠球潜入县城。
9月16日,国民党县政府开始“办公”。日、伪军均未缴械,一直固守孤城。
10月国民党军第25军随即进占扬、泰一线。原驻扬州、泰州的日军3,000人及伪军第二方面军一部,进至高邮、邵伯一带。伪军第五军四十二师被国民党军改编为第2路军第5师,仍驻扎在高邮城,导致日伪军增至7个团达5000余人。
一:战役部署
1945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介石为了抢占抗战胜利果实,于11月9日召集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去重庆召开秘密军事会议。会上,他提出了“用六个月时间击溃共军主力,然后分区清剿”的军事计划。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控制苏北、皖北,肃清山东,打通津浦线。
国民党军队进入徐州后,积极准备发动内战,策动华中日伪军配合国民党军进攻华中(苏中、苏北、苏南、淮南、淮北、皖江、豫鄂边、浙东)抗日根据地;并企图与高邮一带的日伪军配合,利用敌伪据点作为进攻华中解放区的跳板,沿运河进入我根据地,并将华中地区切为两大块,再与北线国民党大军夹击华中新四军;虽然日本投降4个月了,但盘踞在高邮的日军不仅拒不向新四军投降,反而扬言要配合国民党军向新四军“收复失地”。
鉴于当时情况,12月3日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粟裕一生低调,曾请示中央让位给张鼎丞,中央同意并复电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谭震林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并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建议消灭“邵伯”之敌同时举行“高邮战役”(要打高邮县城必须先消灭高邮南面邵伯镇的日伪军,此战故称之为‘打援攻坚战’),提出:“我为打破顽军分割华中根据地企图,以便以后之坚持及主力之机动,建议即集中野战军3个纵队,攻占高邮与歼灭可能来援驻扬之顽25军。”(该电文查自中秘局33卷283号,由粟戎生中将提供)
‘高邮城’地处京杭大运河南北公路的交通要道,建于淳熙乙已年(1185年)的城门(东为‘武宁门’,地处今天的中医院;南为 ‘望云门’,地处今天的南门天桥;西为‘建义门’,地处今天的水泥厂至极乐庵处;北为‘制胜门’,地处今天的北门大街菜场)一直是敌伪军驻守的重要据点。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顽固派支持纵容敌伪,征用了24万民工,又在高邮城外筑起一道长10公里的坚固城垣,修筑了大量炮楼、碉堡(日军筑有永久性的机枪掩体34个,城墙上及转弯处筑有2—3层的大碉堡8个),烧、拆毁民房400余户,以便孤注一掷加强守备。12月初,原驻扎在扬州地区的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两个大队约1,100余人,和刚由伪军改编的国民党新编第2路军第5师14团、15团(原孙良诚第5军第42师)及特务团连同伪县保安大队、警察大队、水警队及土匪武装共5,000余人,进至苏中(东濒黄海、南临长江、西至运河、北至盐城、宝应以南)高邮县城,积极谋划配合国民党军进攻华中解放区。
高邮城高垣厚碉堡林立,工事坚固河道纵横且易守难攻(始筑于宋开宝4年的古城墙高约9米,厚6—7米(现今宋城墙还剩20.14米),四周皆有壕堑,护城河宽5—7米,南北二门设有水关,四门皆有吊桥。城东面是网状的水荡,西面是方圆780平方公里的高邮湖,南北均有护城土圩,每隔50米筑一哨所,土圩外坡全部削成陡壁状。),素有“运河铁锁”之称,是国民党军向华中解放区发动进攻的重要咽喉。
日伪军自恃高邮城地形险要,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加之有重兵据守,又有国民党军队撑腰,实乃“固若金汤”,绝对万无一失。因此其态度异常骄横,对华中野战军令其立即投降的通牒不予理睬,反而傲慢地说:“根据统帅部的命令,要缴枪只能缴给中央军,他们代表中国的正式政府,你们新四军没资格受降!”。(大本営の命令により、武器を中央軍にしか収められません、その軍隊は中国の正式政府の代表として、新四軍は俺たちを降伏させる資格がありません。)(《新华日报》华中版第32期报道了缴获的孙良成文件中暴露了蒋日伪合流的内幕。)
随着国民党军对解放区进攻规模的日益扩大,高邮城内的日伪军更加猖狂,不断四处骚扰并扬言:“奉命收复失地,即日北攻宝应。”(失地回復、即刻宝応県に攻撃する。)
华中军区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12月5日,中央军委复电(由彭德怀拟稿):“同意夺取高邮,同时集结主力准备打援部署,但须注意争取日军中立,或准许其撤走,或保障其投降后之安全,否则日伪结合增加攻坚困难。对孙良诚亦以争取其反正为目的,整个战役拟在一个月内结束为好。”(该电文查自中秘局P17-6号,由粟戎生中将提供。)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首长经过缜密的研究后,于12月中旬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刘先胜的名义,签发了《华中野战军攻占高邮、邵伯的作战命令》,并召开作战会议进行具体部署。
为达到预定的战役目的,此役拟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攻击部队应于本月18日按照指定位置集结完毕,19日白天完成攻击准备,21时向各攻击目标发起攻击。具体部署如下:
第八纵队集中大部主力,负责攻击高邮城之敌,并阻击扬州、高邮湖中增援之敌,务于6日内全歼守敌并攻克高邮城。
第七纵队集中四个团主力攻击邵伯镇之敌,向北警戒并以一个团攻克邵伯以南大闸镇;得手后,乘胜扫除邵伯以北、车逻坝以南各小据点。以上任务限于3日内完成。然后,以一个团控制大闸至邵伯一线,其余部队即转至真武庙东南地区集结,准备打击扬州、泰州方向之敌。
野战军直属特务团集中攻击高邮以南车逻坝之敌。攻克后就地集结,向湖中前出向露筋方向警戒,保障第八纵队翼侧安全。
苏中军区即派部队切断仙(女庙)邵(伯)段公路,控制运河公路,集中主力于仙女庙以北、陈店以南地区,阻击北援之敌。以第1、第2军分区地方武装、民兵,摧毁宜陵以东、坡头以西公路沿线之小据点,彻底破坏扬(州)泰(州)、口(岸)泰(州)公路。
第六纵队集结于樊川镇以南、丁沟以北、宗村以西地区,担任总预备队。加强对塘头、郭村、泰州之侦察警戒,以便尔后实施攻击。另派一个团至八字桥以北郭子口,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
第二阶段,我第七、第八纵队攻克邵伯、高邮后,各部预定部署如下:
苏中军区主力即配合地方武装夺取仙女庙、宜陵,扫除扬泰公路上的小据点。第六纵队负责攻占塘头、郭村据点,尔后配合第七纵队相机攻占泰州城,其余部队原地休整。
正当华中军区进行攻打高邮城部署时,中央军委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军委给陈毅、张云逸、饶漱石的电报指示:“据各方情报,蒋顽将集中力量打通津浦路”,“对你们的战略要求是,消灭北上顽军主力阻止顽军北上,如不能完全阻止顽军北上,亦须大量消灭顽军。望你们本此要求,根据当前情况准备一切。”同时指示:“粟裕部队,前电同意去打高邮,争取孙良诚反正打击北进之25军,但也请你们考虑是否适宜,是否需要粟裕部队到津浦南段行动,配合你们请你们决定,电告粟裕。”
12月11日午时,陈毅和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其他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作出津浦路作战部署,指令“粟(裕)谭(震林)率六、八、九纵迅集津浦南段,进行大的战略破击,力求一举即能控制百里至100公里的铁道,并相机求得能歼灭北上顽敌1~2个师”;“华中应以张藩、管(文蔚)胡(炳云)纵之力量包围高邮。应一面包围,一面争取孙良诚迅速反正,并部署打击一〇八师师长顾凤阳的第25军之出援。六、八两纵不宜用在高邮方向而应专力应付津浦”。
中共中央军委于12月12日复电指示:“同意真午(12月11日午时电)关于津浦路作战部署,望即遵照执行,并告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即令王(必成)、陶(勇)纵队执行津浦路作战任务,不去高邮。”(该电文查自《粟裕年谱》P135-136页)
华中野战军司令部设在淮阴淮安中学。粟裕一手拿着电报和铅笔,一手握着放大镜对着作战图深思着……
一切准备就绪:八纵队原先是新四军一师三旅、苏浙军区第三纵队,由陶勇、刘先胜、姬鹏飞、阮英平等指挥率先开进宝应以南,王必成的第六纵队到达淮阴,张鼎丞和粟裕到达邻近高邮的兴化,预定于12月19日发起“高邮战役”。身处高邮前线的粟裕于12月15号才收到津浦路作战部署的电文。同时,敌情也发生了新变化:国民党军队正向徐州及津浦路徐蚌段集结重兵。占据扬州的国民党第25军有在日伪军掩护下,从仙女庙出动进犯邵伯意在进占高邮的动向,国民党第49军也有从江阴渡江北进之企图。
“高邮之战”势在必打迟早要打,若失战机后患无穷。想到这里粟裕下定决心,挪开指北针迅速提笔起草长达千言的电报,在辰时(7—9时)致电陈毅、张云逸、饶漱石、黎玉并告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张爱萍,据实陈述、详析利弊,再次建议举行“高邮战役”。
新四军军部同意由司令员姬鹏飞率第七纵队加江都、泰州等地方武装8个团攻打邵伯,由司令员陶勇率第八纵队及军区特务团、高邮独立团及地方武装7个团攻打高邮城,将第六纵队留在淮海地区,是因徐州的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进犯,需在临城地区组织决战,新四军军部遂临时决定调六纵队入鲁参战。
粟裕立即召开作战会议。他说:“军部已同意我们攻打高邮的作战方案,通知各参战部队,立即向预定地区推进,务必于12月19日白天完成一切战斗准备!”
各部队受领任务后,由淮阴、淮安地区迅速南下,向预定地域集结。很快到达高邮以东至三垛一带,进行战前准备。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等亲临八纵,率营以上干部察看地形,研究敌情部署战斗,开展政治动员。
业余闲暇时,粟裕司令员还重视对新四军小战士的培养和教育,据当年抗战攻打高邮城的红小鬼顾立锦回忆:“粟裕司令员教育他们要牢记住七个大事就不会犯错误了:‘国家的事天天去做、复杂的事细心地做、重要的事安心地做、个人的事空闲去做、别人的事帮助去做、不懂的事边学边做、来来往往的事准备去做。’”
为了保证“高邮战役”的胜利,高邮县调集了15000名民工并组织了3000名民兵和500条民船,帮助部队运送粮草150万斤。县委城工部还向部队提供了日伪军兵力分布形势图和诸多工事暗堡实时情报等。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总后勤部,帮助部队安排生活、提供物资、运送弹药、组织担架队、救护队……
八纵司令员陶勇(原名张道庸)、副司令员彭德清带着刚整编结束的团、营干部,围绕高邮深入调查研究、部署战斗。根据敌情、任务和地形条件,陶勇等纵队首长决定向高邮北门实施主要突击,部署第64团沿运河大堤攻击高邮北门西侧;第66团及高邮独立团攻击城东北之重要据点泰山庙;得手后向高邮城内攻击;第68团攻击高邮南门;第70团攻击高邮东门;第72团主力担任攻城,并以一部兵力向高邮湖方向警戒;以军区特务团攻击高邮城南之车逻镇,确保全纵安全。
二:突破土城
12月19日晚19时整,各团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战场上突进土城,对高邮外围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北面,担任主攻任务的是团长张云龙率领的六十四团,他们在突破敌人外围屏障攻占北门外后,即派出三营作前卫,兵分两路:一路由营长率八连抄小路插入城北关,攻击敌占的面粉厂;另一路由营指导员和副营长率七、九两个连,沿运河大堤直逼北关。当七连指战员逼近北关敌人碉堡时,先头排以最快的动作猛扑过去,击毙敌人哨兵,抢占了防御工事,用机枪封锁敌人营房。七连和九连后续部队绕到碉堡后侧,掷出一串串手 榴弹,炸得敌人晕头转向。城北关营房和碉堡内伪军被迫缴械投降。与此同时,八连战士不顾寒冷卷起裤腿,涉水渡过北关河,冲过石桥突进围墙,攻占了面粉厂。接着,在北关城镇展开巷战,歼灭顽抗的残余之敌。到第二天拂晓,六十四团占领了北门外的城镇,直逼城垣。其东面有泰山庙、关帝庙、放生寺、观音庵等,大大小小庙宇十多处。日伪军凭借这些坚实的庙宇,修筑了大量的碉堡工事。战斗打响后,六十六团、七十团和高邮独立团数千名指战员迅速冲破了敌人的防线,攻破了一个个庙宇。六十六团从东北方向攻击,一夜之间就从双庙、泰山庙一直打到城边的关帝庙南面。
关帝庙前后有两座殿堂。日伪军在山门前筑有碉堡,碉堡前侧开挖了深壕,围拉了铁丝网。敌人从碉堡、庙宇内以猛烈的机枪火力封锁。突击班长黄甫其(高邮人)因熟悉地貌,他主动带领全班冲过河流,从深水沟里撬开石块,钻进污水恶臭的阴沟,向前爬行摸到关帝庙山门边敌人侧后,里应外合下攻入关帝庙。
六十八团采用‘单刀直入’的战术,派一营从正面攻击,三营从左侧沿运河堤突袭,二营从右侧的东门宝塔附近向西冲击,拦断圩外的日伪军。为扫清南城外奶奶殿之敌,二排排长顾培生率队绕道东北方向从奶奶殿背后发起攻击,不幸中弹光荣牺牲。经过一夜激战,迫使圩内的日伪军纷纷退缩到城墙角下的一幢房子里。六十八团即又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消灭了南门外的顽抗之敌 ,并俘虏了二百多日伪军。
与此同时,64团从高邮西北方向实施攻击,当夜突破北郊土城后,1营沿着运河大堤向前推进。因夜间情况不明,高邮城内的敌人未敢轻出。
天亮后,日伪军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冲出北门,企图反击报复。可还没有走多远,即发现我新四军主力已攻下面粉厂,目前已插到了北门边的一座小庙了。日伪军惧怕后路被切断,急忙退回城内闭门固守。
至20日中午,66团、64团迅速扫清了高邮东北外围诸据点直逼北门,68团也插到了南门外。当天攻克了城南最后一个据点——车逻镇。3个团并肩苦战,构成了对高邮城的严密包围。
三:战前攻心
截止到21日3个主力团已兵临高邮城下,除外围据点净土寺塔之敌,其他均被扫除,所有敌人已全被团团包围了。北门外十几公尺就有密集的民房,战士们乘着黑夜摸到了高大的建筑物外,他们将房屋、树干上全都写上、挂着、拉好各式各样醒目的劝降标语:
“日本天皇早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日本の天皇はもう無条件降服すると宣言した!)
“你们为谁在流血?”
(君たちはだれのために血を流している?)
“你们的父母姐妹正等待着你们!”
(君たちの親も兄弟も君たちを待っているよ!)
“放下武器,保证你们生命安全!”
(武器を捨てたら、君たちの命の安全を保障する!)
“天寒地冻破衣裳,你们为谁守城墙?不如出得城头来,弃暗投明求解放!”
(天気もきわめて寒くて、服も破れてしまった、だれのために城を守っている?城を出て、暗きを捨てて明るきに投じて、解放されたほうがいいですよ!)
政治部副主任谢云晖说:“我们在阵地上展开政治攻势。敌人龟缩在城里,不断地向外打枪射炮,一副拼命顽抗的架势。我们正在想办法,把这些小传单送进城去。”他指着成堆的小传单说:“这是宣传科的同志们编印的,有中文有日文,还配有图画,图文并茂。”
“好,这些宣传品内容丰富多彩,一定能瓦解日伪军军心。”总指挥八纵司令员张鼎丞表扬说。
陶勇也肯定地说:“日本天皇一投降,武士们劲头就散了。可是这里的日军指挥官却对士兵们却严密地封锁消息。看来,真相只有靠我们自己去告诉他们了。”
张鼎丞接着说:“我叫敌工部多带些日本、朝鲜战友来助阵。”
此时,高邮守敌已成笼中鸟、瓮中鳖,日伪只有放下手中武器,才是唯一的出路。
8个团打援的“邵伯战斗”一结束,粟裕连忙骑上一匹纯白色战马和警卫员一道连夜返回高邮东北华中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听取了八纵陶勇司令员对高邮外围战斗的情况汇报。
12月22日晨,粟司令员来到城外东北角的村子里约见了陶勇,和他一起率领营以上干部,再次察看了高邮地形,对总攻作了具体部署。粟裕向陶勇交代说:“我军的主攻方向是北门和南门。总攻开始时,炮兵首先对东门内的日军实行集团射击,牵制敌军主力于东门,以利于我军主攻方向作战。西门紧挨公路、运河和高邮湖,地形不利于我而有利于敌,敌人可能认为我军不会置重兵于此地。我们要利用敌人这种心理,在西北角放一个营,尽力以偷袭方式,用云梯爬上西城墙,接应北门作战。切记力争偷袭准备强攻。偷袭不成,旋即强攻以收神效。”
说完粟裕转向陶勇,问道:“还有三天准备时间,能如期攻占高邮城吗?”
“行,准行!”陶勇十分干脆地答道:“请首长放心,26日高邮城见!”
华中野战军各部队扫清高邮外围据点后,高邮城的伪军被迫龟缩城内,城楼上的警戒大都换上了日军。
高邮城楼上,一面褪色的“膏药”旗在随风飘摇着。守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他们不分昼夜地抢修工事、增兵巡逻,还不时地向城外盲目地开枪打炮,三分是向新四军示 威,七分是为自己壮胆。
由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军内部严密封锁消息不让士兵知道真相,士兵们的武士道精神还在作祟,因而日伪部队还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军决定进行武力强攻的同时,也发动政治攻势展开“攻心战”。
在敌军工作部的指导下,加上“日本反战同盟”、“朝鲜独立同盟”等十几位同志的协助,喊话组展开了“土喇叭”敌前喊话活动。开始,城内的敌人对日本反战同盟盟员山本一三等人这些喊话根本听不进去。话筒一响,他们就打炮弹、扫机枪还夹着谩骂声,后来枪声渐渐地稀少了,有的还抱着枪在那儿竖着耳朵不停地在听。
“喂,日军士兵们,你们被包围了,逃不掉啦!”
(おい、日本の兵士たち、君たちはもう包囲された、逃げられない!)
“哈,逃干什么,用不着逃嘛!”敌人还相当高傲。
(はあ?逃げる?逃げる必要はないさ!)
“天皇都投降了,你们还为谁卖命呢?”
(天皇でももう降服した、君たちはだれのため命をかけている?)
“天皇投降?胡说!”
(天皇はもう降服した?ふざけるな!)
“不相信吗?那好,就请日本战友宫本读一读天皇的诏书给你们听听吧!听着,‘我兹命令日本帝国大本营,即刻下令日本一切武装部队及不论驻何地的日本控制下的武装部队的指挥官,他自己及他们率领的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怎么样?快放下武器吧!”
(信じない?じゃ、日本の戦友の宮本君に頼んで、天皇の詔書を読んであげましょう!よく聞いて、“ここに、日本帝国の大本営は、即刻日本のすべての軍隊、およびどこでも駐在する日本に支配される軍隊の指揮官、および率いる軍隊を無条件降服するよう命令することを命令します。”どう?はやく武器を捨てましょう!)
“你们那里有好吃的吗?”
(そこにおいしい食べ物がある?)
日本士兵们突然把话题岔开。
有,烧鸡、炒蛋通通有,大大的有!
(あるよ!やきとり、たまごいため、全部ある、たくさんある。)
接着我军又播放《思乡曲》、《支 那之夜》等歌曲,开始动摇了日伪军军心,同时又触动了日本士兵思乡之情。新四军还在城外房顶张挂劝降标语,并把印制的传单用大弓箭射进城里,用迫击炮把成捆的传单打进去。还用“土飞机”即两公尺宽、四公尺长厚牛皮纸糊成的瓦式大风筝,在离城一公里远的地方,由几个人拽着绳或绕在树上乘西北风飘到邮城上空。风筝上捆着一小包一小包传单,每包传单旁边点着一根线香,线香有长有短,先后烧断传单的绳子,传单就一包一包散落下去,像雪花飞舞似地飘进高邮城的每一个角落里。2天后,有两名日本士兵竟以出城修铁丝网为名,偷偷地向新四军投诚。(其中一名日本兵腿部一瘸一跛已经负伤)
四:总攻开战
12月25日晚6时,阴云密布、细雨濛濛,总攻(砖城)打响。
“发起猛烈攻击!”随着粟裕一声令下,3颗绿色信号弹划破雨夜的天空,20多名司号员一起吹响冲锋号。大炮齐鸣,炮火摧毁了城东、南、北三个门楼上大碉堡和城头工事。6时30分攻击部队首先突破南门,攻入城内进行巷战与肉搏战斗。在城西北方向,担任攻城突击队的是著名的“老虎团”第7团,他们用老百姓送来的被胎裹着方桌制成“土坦克”作掩护,越过开阔地,强渡护城河、架云梯(一前一中一后由三个人抬着结扎起来的三根毛竹梯),最先爬上3丈多高城墙的是该团的3连1班。班长袁金生带领全班隐蔽地接近城墙,冒着日伪机枪的猛烈射击和钩镣枪的推刺(射死砍死牺牲、砍落摔伤(马刀)挂彩了不少新四军战士),甚至还有的用“抛洋灰”来迷住战士们眼睛......
针对现状,战士们动起了脑筋又采取了对策,改变原先方法采用“做好了的草人穿军衣、戴军帽” ,腋窝夹着一挺挺机枪,踏着摇摆的毛竹云梯,脖子上挂着手 榴弹、嘴里衔着拉绳,不顾地滑、梯滑、脚底更滑,在八二迫击炮火力掩护下他们奋不顾身地投向敌人、爬上城头扫射。虽然战士们的身上沾满了泥土,脸上流着汗水又冒着雨水,加之竹梯上水流如注又滑跐,但他们个个都英勇顽强。64团突击班从西北角登上城垣,与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白刃战,班长张万成砍死3名日军后英勇牺牲。战士们怒气冲天终于打垮了敌人一次次的反扑,只听得枪声、格斗声、喊杀声响彻云霄......
高邮城的东半部,原来有一座美丽的园林名叫“乐园”,(“楽園”)始建于清光绪 13年 (1887年),后又叫过“众乐园”、“中山园”,楼台亭阁幽雅有致。日军铁蹄1939年占领高邮后,独独看中了这个地方,周身处处都架满了铁丝网、电网。其间有一建筑,被作为“日军驻邮司令部”,(“にほんていこくぐんたいこうゆうにちゅうざいするしれいぶ”)人称“洪部”(该建筑位于熙和巷70号,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元月,原先是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做礼拜用的礼堂,俗称“公园礼堂”,最顶端呈圆形状,立有“老鹰”一只。坐北朝南、高7米,建筑面积545.7平方米,加上其北面三间作为日军司令部的军官养马马厩60多平方米,总计612.5平方米,礼堂向北约400米直对着孙家巷的平房就是日本军官的八千代(慰安所)。为了形成更有效的战斗力,敌人不断收缩兵力向“洪部”集中。
突击连1连在战前就找到一位在高邮城拉人力车的‘向导’,带着突击3班穿街过巷,东一弯西一拐,径直向日军司令部前行。
经过激烈的巷战,我68团第一营遭到敌人子母雕堡群火力封锁。一连战士戴文祥机智地迂回敌人侧后,利用死角猛射,连续打下7个地堡,共缴获qiangzhi18支。八纵突击部队接近“洪部”时,日军已乱成一团,有的只是木然地望着新四军官兵向前冲击。日、伪军见大势已去,无心再战了。经过一阵激烈的枪战,“洪部”周围的枪声渐渐稀疏了。在八纵强大的军事、火力攻势下,日军岩崎学大佐见败局已定,即令传令官传令日军军官及士兵,纷纷摇起了白旗放下了武器,而我们的战士们个个衣服湿透如泥人一般。在礼堂大屋子里面,日军十个、八个坐在地上忙着烤火,礼堂内外集中大约有300多名日军。
26号凌晨1时30分全歼守城的日伪军,国民党县长张冠球携家眷于当夜破城后逃往扬州。最终,日伪军终于宣布缴械投降。这一天夜里,老县衙大门口终于第一次换挂上了“高邮县人民政府”的新牌子。随即此后成立“珠湖区”,副县长林倚石兼区长。
五:“洪部”受降
粟裕指示:受降仪式由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主持(建国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有很多文章说政治部副主任谢云晖也参加了受降,经查考当时仅有韩念龙一人参加了受降,而政治部副主任谢云晖没有参加)。他作为中方代表在警卫的护卫下,威严地来到日军司令部。只见墙上正中贴有一面日本国旗,在灰暗桅灯的照射下现有醒目的“皇道乐土”(こうどうらくど)(一般日军司令部包括日本旗都是“武运长久”(ぶうんちょうきゅう))四个大字,一把日本武士军刀横立在日旗正下方,由托架托着。
我们的部队进去各处站上岗哨后,由66团姚力政委叫出一位值日的日军军官。
“我是大日本皇军高邮派遣军最高司令官,阁下是谁?我只同你方最高代表谈判。”
(わたしは日本の軍隊の高郵に駐在する派遣軍の最高指揮官です。閣下はどなたですか。わたしは先方の最高代表と談判するだけです。)
一位约50多岁的日本军官全副武装、挎着指挥刀笔直地站在那里,态度极为嚣张。
“我就是最高代表,现在命令你们无条件投降。”
(わたしは決して最高代表です。現在君たちに無条件降服するよう命令します。)
政治部主任韩念龙瞪了他一眼,大声地对那位日本军官呵斥道。
“我们旅团中心在南京,我们同意离开高邮回到南京去,城里的弹药给养和重武器,我们可以全部留交给你们。为了到南京去时路上安全,我们将轻武器随同带走。”
(私たちの本部は南京にあります。私たちは高郵を離れて南京に戻すことを同意します。城にある弾薬、給養物資、そして重火器を全部残しますが、南京に行く途中で安全のために、軽火器を持って行きます。)
日本军官仍然十分狡猾,想讨价还价。原来这家伙就是日军独立第90旅团混成626三大队司令官岩崎学大佐(岩崎(いわざき)是姓,学(まなぶ)是名)。
“现在只给你们20分钟时间,你和你的部属必须立即解除武装,无条件投降!(無条件降服しろ!)你们天皇的命令也是无条件的投降。你们投降后,我们自然会按优待俘虏条例,保证你们及你们家属的安全和遣返。”韩念龙主任一本正经地对答着。
大概见韩念龙主任态度强硬,岩崎学身后一个日本士兵竟抡起一把军用铁锹向韩念龙头部砍来,被站在韩念龙身边的作战参谋记录员杨起眼疾手快一把夺下(这把军锹由杨起同志赠与谢云山随身9年又保存了51年后,现今就陈列在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此后,有几个日军军官不断地进出,交头接耳还不时地凑近岩崎学大佐的耳边用日语嘀咕(大概是说高邮城已被攻破,要量力之类的话语)。岩崎学大佐见大势已去,感到非常难堪,犹豫再三后万般无奈地慢慢从身上解下指挥刀放在桌上,这时武士变成了绅士陪着笑脸向韩说道:“代表请坐,我们同意无条件投降!”(代表、どうぞ座ってください。私たちは無条件降服することを同意します。)
不一会儿,粟裕轻装简从在野司作战科长严振衡、侦察参谋张崇文的陪同下进入东门,凉风细雨中他们一行来到了日军司令部大院,恰巧被他看到一位日本军人正在焚烧文件,就立即上前用脚将火踏灭,吩咐野司侦察参谋张崇文立即收缴一切文书文件。大院里堆放着很多武器,我们的战士想搬走,可是看守的日军不让搬走。粟裕当即让严振衡科长前去处理,并要求枪械弹药及物资须造册点缴,待受降后再行分配。
“受降仪式”正式开始了。
在灯光黯淡的大厅里,经过事先一阵忙碌早已摆好一排长桌,长桌一头紧靠北面墙,桌面上铺着平整的黄军毯,有一面刚降下来的日本膏药旗,一盏马灯置于桌边,在长桌后面正中间站着的是韩念龙主任。他的左右是分别是记录书记官、翻译,后排是警卫;长桌的左边站着我军参加受降仪式的指战员代表;长桌的右边站着两排日军军官,为首的是岩崎学大佐和一中佐。仪式开始,一名日军军官出列,向岩崎学大佐行军礼后,说了几句报告词之类的话,双手把一叠日军花名册、军械、军需登记册呈交给岩崎学大佐,后退一边。岩崎学大佐接过后向韩念龙行一军礼,而其他军官行的是注目礼。然后便将这些花名册、登记册又双手毕恭毕敬地呈交给韩念龙后也退站在一边。韩念龙主任接过后稍稍翻阅了一下,忙和身边的姚政委商量了片刻,即命令岩崎学指定专人陪同我军人员去广场和仓库清点交接武器和物资,另派多人随同我军1营政治教导员徐持平同志一起到集中点上去受降。并宣布了三条纪律:一是投降的日军官兵仍各回原住处待命,为了安全活动范围仅限于院内,不得外出;二是战死的日军官兵可按日本国习俗火化,骨灰收好以备带回本土;三是受伤的日军官兵,将由我方医务人员协同日军医务人员予以救冶。
这三条宣布完毕,简短的受降仪式即告结束(66团一营去受降的地方,300多个日军已排成三行站在那里等待)。而一向不愿张扬、厌恶招摇一直没有暴露身份的粟裕司令员及随从就挤在我新四军士兵中,从头到尾地观看了受降全过程,直至一声不响地微笑着悄然离开。连韩念龙也没发现粟裕司令员,不然的话粟裕参与在现场受降定会抬高岩崎学大佐的身份。
高邮城内的890多名日军全部向新四军缴械。“鬼子投降了”、“鬼子投降了!”( にほんじん、こうふくした!)的声音到处都是。老百姓们纷纷在家门口挂出红灯笼、燃放鞭炮、拿烟拿糖、倒茶递水出来欢迎新四军,街上到处都是欢蹦乱跳的老百姓(曾有人看见有老百姓在给粟裕司令员点香烟)。新四军部队大部撤到城外,并严格执行城市纪律,配合地方政府有条不紊地做着接收工作。整个高邮城里丝毫没有一点儿战后的混乱现象,只有胜利的喜悦。时任新华社华中二支社、人民报社记者甄为民同志奉命调任随军记者,参与了那天的高邮受降报道。
12月29日,粟裕接见缴械投降的日本军官。当由陈超寰用日语向日本军官介绍粟裕司令员时,才得知当天粟裕在场,并且穿的还是普通士兵的军服。日本军官惊讶异常,连连表示:“不胜感激之至!” (感謝にたえません!)连连念叨:“不胜荣幸之至!”(光栄の至りです!)
日军司令官岩崎学大佐竟双手捧起一把紫光闪闪的指挥刀,高高举过头顶向粟裕深深地鞠躬,心悦诚服地说道:“谨以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国将军!” (謹んでこの代々伝わる紫雲刀を、敬慕すること久しい中国将軍にお贈りします!)(本来岩崎学已得到特许,可以将这把军刀带回日本国。)
花絮一:水路开溜(西门),妄想破灭
运河高邮段全长43公里。在高邮城解放前,有几间小洋房就建在石工头,位于镇国寺南侧,老百姓俗称“海军司令部”。司令部设的日伪军人数不多,(仅十几个日本兵,其他的都是伪军),他们拥有5艘大、小汽艇和3条木船,木船常挂在汽艇后面。
这些日伪军平时都是集体行动,鱼肉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怨声载道。
为了防止并切断日伪军从运河上逃窜到扬州,时任高邮抗日民主政府二区区署干部朱桂龙(高邮车逻人)主动请缨,胸有成竹地接下了堵击日军汽艇的任务。
朱桂龙家以前是渔民,以捕鱼为生,对水上情况比较熟悉。很快,朱桂龙提出了“筑暗坝”的想法,并要求“抢时间、争速度、保质量”。
朱桂龙很快就召集了当地的民兵有好几十人参加。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计献策。最终统一了口径:将筑坝地址选在高邮城南约5~7公里处的地方。(具体位置接受采访的老人记不清了,待日后查考)为什么会选中这个地方主要原因是,这一老运河段水域浅、岸边石头很多,都是当时用作加固运河堤坝护堤用的石头。
小石头扔进河床无济于事,如何将大石头扔进水里又不延误时间呢?时间紧,任务重。朱桂龙就和民兵们找了两条大木船,几十个人通宵达旦轮番作业,先搬运大石头上船,再一块块地卸进河道深处。
运河水位平均深有4米,水位高的话汽艇照样通过,咋办呢?大家就集中讨论开了。这时有人提出在加固一些树桩,于是就找来大锯子将运河沿岸的一棵棵树木放倒了,之后用斧头将树桩一一削尖、隔开,竖立在河中,用石锤打进河道淤泥中,树桩之间留有间距,并用铅丝连捆好,水面上放了一些稻草、水草、大树叶漂浮着伪装好,不远处又卸下了一车车的泥土。连续带夜干了三、四天,一条水上长龙“拦船大暗坝”(石坝加树坝)就匆匆建好了,就只等鬼子来撞船了。
当时打坝时,流行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坝头打得牢又好,鬼子汽艇出不了。岸上新四军好追跑,问你打坝要不要?要!人多好办事,三天就把坝打好,隆咚隆咚一隆咚,今天打坝闹哄哄。我们个个都是打坝的真英雄!
1945年12月25日夜里,海军司令部的十几个鬼子丢下了木船、扔下了伪军,趁着月色急急忙忙地开着5艘汽艇拉足了马力,一路南逃。日军得意洋洋地以为平安无事了。可当汽艇行至“拦河暗坝”时,为首的大汽艇率先撞了上去,撞上去就动弹不了。后面的小汽艇也跟着连连地追尾,无法调头并陷进了设计好的泥土中。
这时,只听得岸上的机枪声、迫击炮声响彻云霄。我们的新四军战士从南北两面夹击,打得鬼子抱头乱窜,慌乱之时有的都跌进了冰冷的运河水中。战士们一起喊道:“缴枪不杀”!(じゅうをだしたらころされない!)
第二天高邮城解放,新四军战士们共缴获了四艘小汽艇和一艘撞坏了的大汽艇(修好后,送往前线),最终高邮日军南逃的妄想就彻底的落空了。
花絮二:日军医道玄机,红小鬼戴红花
“高邮战役”打响后,国民党南京总部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不断派飞机空投武器和食品接济日伪军,但终不能挽救敌伪被歼之命运。
新四军攻入高邮城以后,当时俘虏了一个日本鬼子军医叫杨茂辉。他是中国人,为了戴罪立功,向夏雨同志和警卫员红小鬼顾立锦交代了一个军事秘密:在空地上并排铺上三面日本军旗,并在每面都用砖头压住四角共计12块砖。国民党飞机就会来空投武器和食品。1945年12月26日日伪军已全部投降后,国民党飞机真的飞到了高邮城上空,以为高邮城还是被日伪军掌控着。我军采用杨茂辉交代的办法,在魁楼附近的空地上铺好三面日军旗,果然收到了日伪军空投的子弹18600发,快慢机盒子枪若干和压缩饼干3000箱。为了奖励夏雨、顾立锦和杨茂辉,首长让夏雨和顾立锦还有军医杨茂辉都带上了大红花(在当时戴大红花是最高荣誉,给俘虏戴大红花全国都很少有),夏丶顾各骑着一头牛(仅有两头牛),杨在前面牵着牛逛邮城。后来,顾又让杨骑上牛,顾走在前面牵,新四军战士们这时齐唱到:“大红花哎,三人挂哎,参战部队人人夸,又骑牛来又骑马,锣鼓喧天送他们”……。夏雨同志领头高呼:“同志们准备好,擦好枪和刀,等着命令到,英勇作战不装孬,胜利在明朝!”
花絮三:净土寺塔最后方才解放
净土寺塔位于城东南,俗称“东塔”,始建于明万历40年(1612年)。塔身很高,四周都是水网、开阔地及农田。据当年参加“三垛河口伏击战”的抗日老兵肖锋讲:守塔的敌人是一个连,连长是伪第5军42师师长王和民的亲侄子。敌人仗着有机枪十几挺又有快慢机,一直顽固不化。因为地势空旷平坦,我军攻击了好多次未能奏效。近了敌人用快慢机扫,远了敌人用机枪封锁。而且当时又得知内有地道直通城内,粮食及弹药都可以通过地道得到及时补充。王和民的亲侄这家伙阴险狡诈,因假投降了好几次,连续牺牲、负伤了几十名战士(这个地方牺牲的战士最多,其中有牺牲的张家港籍的战士三名,分别是:蒋荣郎、朱斗芳、卢才保;有的战士受重伤苏醒后,第一句话就是:“冲啊、杀啊、我的枪、我的枪!”)
一时无计可施。俞炳辉团长也到此观察过,于是就调来炮连用八二炮直吊宝塔。迫击炮吊炮,吊也吊不准,加之新四军的炮弹威力差,好几枚炮弹打进塔身都未炸响,甚至有的还落在了宝塔周围的农田里。
粟裕在总攻前两天,特地跑到南门去看地形。营团长们向他诉苦道,这个宝塔不解决不行啊!粟裕最后下令说:“调军区山炮连来,一定要把宝塔内的敌人拿下!”第一炮没有打中,第二炮打中宝塔顶的下部,有两挺机枪被打哑了。接着又是一炮把东南角打坍塌了一块。接着战士们连续用‘土坦克’攻打,直至最后攻打到塔下,烧断了楼梯,促使敌伪没有了后勤保障,连续饿了3天,方使一个连的伪军从塔身及地道里出来,他们摇着一件件白褂,纷纷缴械投降。(注:战士们击毙了王和民的侄子)
六:战役战果及意义
从1939年10月2日,日军华中派遣军独立混成旅侵占高邮开始,直至到“高邮战役”的胜利,终使沦陷六年之久的高邮城宣布解放。“高邮城”也成为了全国最后一座解放的县城。(据第一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丁常椿老人回忆:那天是阴历8月20日,刚好是他整十岁生日。日军先以8架军机反复轰炸,后从湖西进城沿接引庵、百衣庵、半亩园、西门都天庙、皇公馆、极乐庵下来,一路烧、杀、抢、掠,致死伤达2000多人。国民党张星炳部弃城而逃,由伪军孙良诚部及日寇约千人守城。进城不满一个月,就进行了五次大屠杀。)
攻克高邮之战,我军以7个团俘虏和歼灭日军之众、缴获枪炮弹药军械物资之多,不仅在华中抗日战场上是空前的,在全国战场上也是少见的。高邮成为全国从日军手中收复的最后一座县城。
据当时初步统计:此役共歼灭山本源兵团日军1,100余人(其中生俘岩崎学大佐以下892人),歼灭孙良诚部伪第5军42师师长王和民、副师长任遒武以下伪军约4,000多人(其中生俘3,493人),缴获山炮1门、速射炮2门及迫击炮等大、小炮种计61门、掷弹筒约30个、轻重机枪145挺及步枪等4,308支、子弹数10万发、炮弹数10箱、汽车数辆、汽艇4、5艘,摩托卡1部、军马200多匹等。
“高邮战役”的胜利,以1:1.5的微弱优势、以伤400余、亡200多位新四军战士的生命为代价(在高邮战役中牺牲的沈安高、黄成新、秦金发、吴及和、尹发友、梁高春、韩仁其、费邦才八位同志被追选为“战斗英雄”),创造了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较高的记录,是新四军建军以来较大规模的“对日打援攻坚战”,它在日本帝国主义签署投降书以后,给了拒降的日伪军以“最有力的教训”。打破了蒋军“开锁进门、长驱直入、直捣两淮”的企图,大大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为我军战略战术的转变和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斗条件。战后,新四军8纵队的全体官兵受到了华中军区首长(张鼎丞、粟裕、刘先胜、钟期光)“军政双优”的嘉奖。
201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11月21日刘伯承之子刘太行携夫人肖玉兰、粟裕之子粟戎生携夫人李曼俊、江渭清之子江旅安、宋任穷之女宋勤女婿黄德生、王若飞之子张鼎丞的女婿王兴等参加相关活动,路过高邮时,正值高邮市发行印制“对日作战最后一役65周年纪念封”,他(她)们得知后先后提笔为该纪念封签名(笔者有幸与粟戎生中将合影留念),更增添了“高邮是全国对日最后一役”的可信度。
最后项俊东借贵报呼吁:受降地——“公园礼堂”,由当时的市委陈扬书记批准,由市政府及民政部门花巨资装缮一新,她是个严肃之地(几年前,由档案局周成局长和我共同提案——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我们要好好地善待她。在党史办及相关部门布展之前,切不可再次出现“歌舞升平”的现象。刚好“受降地”其北面的“八千代慰安所”是当时侵华日军军官的“休闲消遣”之地,政府只要将“州署衙门”内老教育局后院的院墙推倒,和开发商合理规划布局,那就会给高邮再增添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外地长途旅游大巴即可长驱直入,游客们就可以从畅游“州署衙门”开始欣赏。作为一名高邮人,为了高邮旅游业的发展,期待着并与大家共同关注!!
高邮市文游台景区 项俊东
联系电话:15862879238
供稿:胡玉明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