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奥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参观印第安部落博物馆活动追记
谭卓越
作家胡玉明赠书Mark Edward Parker院长合影
2018年9月28日至10月4日,一带一路法律联盟主席、原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教授率领《百家书院》部分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一行12人,组成的非官方学术交流代表团,有缘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奥城大学,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并到印第安部落博物馆参观考察。本文对这次活动作简要追记,旨在展现中美学者在法律与文化领域的深入对话和探索情况。
一、行程概述与生活体验
(一)自己购票,陆续出发。
代表团成员各自办好出国签证后,由自己购票,分别乘坐国际航班陆续出发,途经美国达拉斯国际机场转机,抵达俄克拉荷马州。因此,有的人到得早一点,有的人要稍微晚一些。
此次交流活动,主要包括参加奥城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坛、参观奥城大学法学院、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商学院、校图书馆、考察印第安部落文化等内容,为期一周的行程,安排紧凑而充实。
(二)住宿与生活体验。。
代表团下榻于俄克拉荷马城的“科科德酒店”,该酒店位于城市标志性建筑下方。双人标准间每晚价格为166.7美元,加上税金约合人民币1200多元。
初到美国的饮食适应,成为代表团成员面临的第一个挑战。酒店提供的晚餐为“美式纯正汉堡加一杯冰水”,与中国饮食习惯差异较大,部分成员不得不依靠从国内携带的食品——馒头,以及师妹谭玉英制作的剁椒刀豆,解决早餐问题,吃起来非常开胃口。
(三)洗澡热水的“佳话”。
一个有趣的插曲,发生在解决早餐热水问题上。由于酒店房间未配备烧水壶,成员们还误以为楼道上,每层都有开水供应,结果只发现了制冰机。最终,胡玉明发现只有洗澡龙头中有热水,他提议用洗澡热水冲调羊奶粉,从而有效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彰显了代表团成员的应变适应能力和幽默感。至今,仍成为大家闲谈时的“佳话”。
二、学术交流与考察活动
(一)奥城大学情谊重。
9月29日下午,奥城大学法学院,安排代表团成员重点进行参观。法学院Laity老院长热情接待了代表团成员一行,并在三楼小型会议室举行了欢迎座谈会。令人惊喜的是,大家见到了八十多岁的Benjamin Harmon Jr.教授,这位全美国最著名的印第安艺术大师、是一位世界非遗传承人,又称为美国的“毕加索”。他说,印第安人中,现在仍然还有很聪明的人,有的懂中草药,有的还会传统巫术。同时,还有一位自我介绍“混血”(母亲印第安人、父亲是白人)的教授,亦是中共 党史研究专家。作家胡玉明听说后,遂向他(Mark Edward Parker院长)赠送了《走读浏阳罗汉》一书。
奥城大学女校长Martha A. Burger女士,在百忙之中专程从外地赶回,还率领各学院院长与代表团成员会面,并发表热情讲话。校方还为每个成员准备了围巾等小礼物,记得当时Jim Roth院长给我和玉明师弟相赠围巾后,还与我们一起拍照合影。
当晚,学校在酒店宴会厅,为代表团成员举行了高规格晚宴。菜单包括汉堡、牛排、鸡排等美式餐点,并特别为中国嘉宾准备了热茶和红酒。晚宴后,杜钢建教授带领部分成员散步,熟悉周边环境和欣赏这异乡他国夜景。在距我们酒店五、六百米的地方,杜钢建院长给大家介绍一处圆形建筑物说:那是美国最牛首席著名的职业篮球赛西部联赛冠军《雷霆万均》之家,也是《雷霆万均》篮球队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场馆。大家听后,拍照留影,随后返回酒店休息。
(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坛。
10月1日至2日,代表团成员与奥城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坛。论坛在法学院阶梯会议室举行,法学院Laity老院长及众多教授、研究生参加了交流活动。
回眸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杜钢建教授认真把握,开启了这次民间学术交流活动。大家认真准备,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索。“谭帅”为了提高学术交流效果,到了酒店后,硬是连夜制作“PPT”,直到快天亮时才完成。
中方学者发表了多场精彩演讲,采撷如下:
杜钢建教授:《古攸国与印第安文化》
李新建(大同思想网总编):《神农政典与上古宪法文明》
傅胜龙(大汉集团董事长):《工匠精神创造美好生活》
侯名(甘肃祥顺书院院长):《道家法律文化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发》
胡玉明作家:《管窥谭嗣同修持佛 法对法制的影响》
谭卓越老师:《浅谈谭嗣同家族家风与法律》
李宣钊老师:《张百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体系及法制的建立》
储怡(加拿大六祖慧能书院院长):六祖慧能文化推广心得
潘传平律师:《一带一路法律服务》
两天的学术交流内容丰富,中西学者就法律与文化议题,展开了深入对话。
(三)文化考察活动
1、参观印第安部落博物馆。
9月30日早上,杜钢建教授说今天自由行动,叫上我们几个去参观印第安部落。奥城大学距离印第安部落有点远,没有想到这里打的士车不像国内那么容易,等了半天才叫到了一辆车(杜钢建、傅胜龙、储怡、谭卓越、胡玉明、汪伟)前往。其他人因没有车,就无缘本次参观印第安部落了。
大约四十分钟的车程,沿途,看到许多从地下采取石油的设备,循环地工作。到达印第安部落后,我们一行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参观了印第安部落栖息地和图书馆,以及印第安部落博物馆。
在这里,天空晴朗、空气新鲜、一群雄鹰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
特别是,当我们参观印第安部落博物馆时,禁不住被农耕文化所吸引。使我们震惊而臆想不到的有:锄头、犁、耙、蓑衣、斗笠、小船等,都与我国南方农村农耕工具是一样的;倏然,玉明师弟急呼:“师兄快来看!这不是我们家乡小时候用的‘鱼壕子’吗?(用竹片编制、小鱼、泥鳅、鳝鱼等,只能进不能出的捕鱼工具)”,我一看,果然真实不虚。同时,在博物馆参观,还看到了印第安人为自由与生存,崇敬大自然,以及与野兽和外来侵略者斗争等历史图片和刀、弓箭、枪等实物工具。这次考察,为代表团成员理解印第安文化,理解印第安人渊源华夏民族,古攸侯喜是古攸国人,增强了直观认识,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印第安部落博物馆的农耕文明展示的材料,具有充分说服力。
2、参观奥城大学本部
10月4日,代表团成员结束在美交流活动启程回国。此次学术交流不仅促进了中美学者在法律与文化领域的相互了解,也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学术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代表团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印第安文化,发现了中美古代文明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未来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此次交流活动恰逢中国“国庆”期间,代表团以学术交流这一特殊方式为祖国献礼,作家胡玉明带去的《走读谭嗣同》《走读浏阳罗汉》,捐赠给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和杜兰妮布朗图书馆作了馆藏,体现了学者们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活动增进了中美两国学者间的友谊,为未来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趣味历史
玉明师弟多次说,师兄要把到“印第安部落博物馆参观之行写一写”,整理过程中,在2025年8月12日,有缘了解《美洲现商朝甲骨文,商军或成印第安人》一文,采撷如下:
你敢相信吗?美洲大陆竟挖出了中国商朝的甲骨文。经考证,这些刻着古老文字的甲骨年代,恰好对应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这一下,直接把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间线,往前推了将近2000多年。难道商朝人早就踏足过这片土地?
这事,还得从“牧野之战”说起。商纣王兵败自 焚时,他那支十万精兵突然没了踪迹,成了中国史学界的千古谜题,直到有人在中华祖先破荒美洲里提出,这十万人带着家眷足足20万之众,竟漂洋过海去了美洲,成了后来的印第安人。
更玄乎的是,印第安这个名字。有种说法是商朝人漂洋过海后见了面,总念叨印第安,意思是“家乡平安”,欧洲殖民者听差才叫成印第安。不过这说法有点牵强,毕竟殖民者当时误把美洲当印度,称当地人印第安也说得通,但文化痕迹骗不了人。
玛雅人崇拜的蛇形图腾,和殷商青铜器上的浮雕,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10万精兵消失后,美洲突然冒出的二梅克文化,不仅器物风格像殷商,还挖出过200多件玉圭,上面的刻字竟是先秦古文字。
除此之外,在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亚州、俄克拉荷马州等地多个岩壁上,也发现了象形文字,并且与中国殷墟遗址中发现的甲骨文匹配。
这一下,连考古专家都懵了。这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大陆,怎么突然就成中国的了?于是他们翻阅大量文献去求证这些话的内容。最后证明,果然是我国殷商时期的占卜祭祀仪式。
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是《山海经》,这本被骂了千年的怪书,记录的山水物种,总跟中国对不上,可对照美洲地图一看,从地形到动植物,竟然严丝合缝。
难怪古人一直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原来是我们的祖先,早在3300多年前就已经把美洲大陆探索过了一遍。
当我们参观印第安部落博物馆时,禁不住被小船、鱼壕子、锄头、犁、耙、蓑衣、斗笠、乃至于手工纺织器具等等所吸引和惊讶,都与我国南方“三湘四水”河畔的农村农耕、捕鱼工具一样,怎么能不想到3000多年前,原来就是天下大同呢?
一带一路天地阔,湘水悠悠韵味长。2020年12月杜钢建教授在攸县作讲座时,玉明作家做主持,就讲了参观印第安部落博物馆时有关“鱼壕子”的故事。
故事真实不虚,可谓耐人寻味。同时,引起谭玉英的共鸣和感怀:
走读无期感沧桑,沉醉万年文化彰。
有缘北美印弟安,难忘水咽馒头香。
剁椒刀豆家乡味,却把知识当粮仓。
笃定南北东西中,足迹方圆韵味长。
磐石毅力坚不催,文化自信不彷徨。
2025年9月1日
供稿:胡玉明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