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决胜之地落洞口
中华名人在线 2025-09-03 13:13:48 作者:zhhmrzx 来源:

抗战决胜之地落洞口

林伟之

      目前,洞口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正在编辑出版雪峰山会战之《江口阻击战》一书,伟之作为县党史联络员,得以先睹为快。该书以翔实的史料,严密的逻辑,充分佐证了洞口是雪峰山会战的主战场,江口是雪峰山会战的主阵地。洞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决战、决胜之地。

      本文将从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地、轰轰烈烈的战略重地、扬眉吐气的决胜之地三个方面,论证“抗战烽火起卢沟,决胜之地落洞口”这一论断。谨以此文告慰为洞口抗战决胜付出牺牲、作出贡献的先辈们,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地

      江口历为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处。江口位于雪峰山腹地,由洞口塘沿宝榆公路行进30公里即到,全是悬崖绝壁,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挡”之险。此地形似布袋,洞口塘为袋口,江口是袋心,敌人胆敢入侵,只要收紧袋口,就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让敌人插翅难飞,命算袋中。

      1945年,日军已占领大半个中国,湖南也只剩湘西一角。中央政府被迫西迁四川重庆。

      芷江飞机场对日军威胁很大。敌人对芷江机场虎视眈眈,决定强攻夺取芷江机场。湘黔公路是日军夺取芷江机场的唯一通道,江口则是必经之地。日军如果打过江口,那么就无险可守了,就会长驱直入芷江机场。而要守住江口,关键是守住三角垴。三角垴扼湘黔公路之咽喉,只有守住三角垴,才能守住芷江机场。80年前的今天,中国军民在江口与疯狂至极的末途日冠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殊死决战,把日本鬼子围歼在江口,消灭在三角垴。誓死保卫芷江机场,誓死保卫陪都重庆。

轰轰烈烈的战略重地

      雪峰山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是战力最强、战时最长、战线最广、战役最多、战况最残的一次会战。

      战力最强。中国军队的军力部署以第四方面军为主力,结合其他集团军和空军力量,形成了对日军的压倒性优势。

      优势兵力。主要参战部队是‌第四方面军‌:由王耀武中将指挥,是会战的核心力量,下辖第74军(军长施中诚)、第100军(军长李天霞)、第73军(军长韩浚)和第18军(军长胡琏)‌。‌其他集团军‌:包括李玉堂的第27集团军和王敬久的第10集团军,协同作战‌。

‌       中国军队投入总兵力20万左右,远超日军的8万人‌。

      另外,还有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如肖健偕领导的江口抗日自卫队,瑶族首领蓝春达领导的瑶民抗日嗅枪队,在战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抗日统一战线。洞口几乎全民参战,支前忙后搞保障,军民团结如一人,同仇敌慨打鬼子。

      优势装备‌。主力部队如第74军、第18军和新6军配备美械装备,包括冲锋枪、火焰喷射器、战防炮等,火力显著提升‌。芷江机场驻扎的中美联合航空队(含陈纳德飞虎队)提供空中支援,拥有500多架飞机,掌握制空权‌。

      战时最长。主要作战阶段‌:战役从1945年4月持续至6月,历时约两个月‌。‌局部战斗的延长‌:部分阵地如芙蓉山因敌后作战的特殊性,孤军固守时间长达五十余天,与整个会战周期基本同步‌。

      战线最广。雪峰山会战战线范围之广,堪称抗战历史之最。‌地理跨度,‌战线横跨雪峰山脉核心区域,覆盖邵阳、怀化、娄底、益阳等4个市的13个县,主战场包括洞口县、溆浦县鹰形山、武冈等地。雪峰山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山脉绵延八百里,地形险要,形成天然防御屏障‌。

       日 军分四路向芷江机场方向进攻,从邵阳、东安、全州等地向湘西推进,战线延伸至200余公里‌。

      战役最多。雪峰山会战大小战役不下10次,是抗日战争战役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主要有‌武冈保卫战‌、‌武阳城保卫战、马颈骨围歼战、‌‌洞口塘阻击战、天堂界战役 、江口阻击战、三角垴围歼战、‌潭阻击战、‌蓉山阻击战等。

       战况最残。这里重点介绍三角垴围歼战。三角垴围歼战是雪峰山会战的关键战役之一,中国军队在此成功阻击日军,粉碎了其攻占芷江的战略企图。

      三角垴位于江口青岩一带,是湘黔公路的咽喉要地。日军企图通过此处打通通往芷江的通道,进而威胁重庆‌。

‌        1945年4月28日,日军133联队第3大队在茅古冲与57团第2营尖兵排交火,国军排长、女报务员等阵亡,部队退守三角垴‌。

‌       57团团长钟雄飞率部冒雨挖掘地下坑道、串联战壕,并分散弹药储备,确保通讯畅通‌。4月29日,日军试探性进攻被击退,损失数十人;后续日军分两路迂回进攻三角垴,均遭顽强阻击‌。

      4月30日上午9点左右,三角垴战役正式打响。枪声是从井头屋后的山顶射来的,国军最前阵地有人中弹倒下了,国军的步枪、机枪也同时还击,枪声连成一片。日军用分散式麻雀战的方法进攻,国军则以密集的弹雨还击。晚上天黑了,看不清目标,国军用密集的弹雨封锁阵地,战斗非常激烈,阵地前的陡坡用手 榴弹封锁。

      5月1日战斗继续。日军占领阵地前的两个小山头,以机枪掩护步兵进攻,步兵都是分散式麻雀战攻势。同时还经常有小股日军向我阵地进攻,这一天国军因战壕未完全修好,战士们边挖战壕边打仗,伤亡很大,战死近百人,日军也被打死100多人,但阵地前除增加了许多敌尸外,寸土未失。晚上,因敌人擅长夜战,进攻更加激烈。

      5月3日,日军116师团133联队的主力分别从泥池界、栗山的一个个山坑向三角垴进攻。漫山遍野都是鬼子。10点左右,从芷江飞来3架飞机,对日军轮番扫射,日军为了不暴露目标,步枪和机枪响得稀,只在看清目标时,用点发射击,他们的枪法很准,一打则中。国军的大炮、迫击炮架设在桃子树丫口,在向导指引下,向敌阵地每个山坑遂序轰击,躲在坑里的日军炸死很多。

      这天晚上,由于日军进攻太猛,阵地前一个小山头失守,一个排的战士与敌人肉搏血战后全部牺牲,激战经过没人看见,天亮后才发现他们与日军发生过肉搏战。

      5月4日早晨,飞机还没来,前线仍在激战,团指挥所的最后一个排也调上前线去了,团部只剩下炊事员。

      9点左右,飞机来了,前线枪声稀了,炊事员都往前线送饭,战士们只有在飞机的掩护下才有时间吃饭。

      在团指挥所做饭的几个炊事员送饭回来时,几担饭挑回了三担,后面的挑回三四担枪,炊事员放下枪就哭了,团长的眼睛也红了,最前线的几个班只剩一个班了。

      4日战斗依然激烈。午后开始下雨,进攻更加猛烈,全线随时会有日军强攻或偷袭。日军多次进攻都未能占领主峰,双方呈斗牛之势,国军以更多弹雨压向日军,日军则采用散兵式精准射击,偶尔也派小股兵力进攻。到晚上连续发起四次进攻,阵地前除增加了许多敌尸外,阵地岿然不动。

      就这样,中国军队在三角垴与日冠连续血战9昼夜,日军伤亡千余人后溃退,进攻三角垴的133联队几乎全军覆没。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成功保住了三角垴。

三角垴歼灭战战场

扬眉吐气的决胜之地

      雪峰山会战是决定抗日战争胜负的一次会战。洞口作为雪峰山会战的主战场,自然就是抗战决胜之地。雪峰会山会战的战略结局、战略贡献、战略影响,可见一斑。

      战略结局甚佳。雪峰山会战以中国军民的全面胜利告终,标志着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进攻能力彻底终结。中国军队通过预设口袋阵、利用雪峰山地理优势,成功围歼日军主力,日军伤亡近3万人,被公认为“在中国战场败得最惨的一战”‌。

·‌       芷江机场保卫成功‌。日军夺取芷江空军基地的目标失败,中国空军凭借制空权优势对日军实施持续打击,确保了湘西防线稳固‌。

·‌       战略反攻转折点‌。此战胜利后,中国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全面反攻阶段,为后续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5年5月10日,何应钦、麦克鲁、巴特鲁、魏德迈、王耀武、邱维达、钟雄飞、杜鼎等14人参观了三角垴战地。

      战略贡献甚大。雪峰山会战的战略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扭转战场态势。‌此战是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的关键转折点‌。

      . 二是‌战术与士气的双重胜利。‌中国军队利用雪峰山复杂地形构建口袋阵,以王牌部队(如第74军、第18军)节节抵抗,最终形成合围‌。洞口塘、三角垴等地的顽强防守和激战极大挫败日军锐气,展现了中国军队战斗力的显著提升‌。

.         三是‌制空权与协同作战优势。‌中美联合空军完全掌握制空权,配合地面部队对日军形成立体式打击,标志着现代化联合作战能力的成熟‌。

      同时,日军入侵对洞口人们造成的损失惨重。在雪峰山会战期间,战区民众损失惨重,据隆回、洞口、武冈、绥宁、溆浦五县不完全统计,无辜民众被杀者8563人,伤1175人,妇女被强奸1850人,房屋被烧毁14158栋,猪、牛被宰杀119万头,耕作误时等各种间接损失难以数计。而洞口就占了大多数,有5279名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被日军杀害;烧毁房屋13688栋;高沙、洞口、山门三集镇被日军一把火烧光,夷为废墟;强奸妇女一百多人,所见妇女无一幸免。直接损失财产超过1000亿元(法币),相当于2亿美元。并留下许多隐患,许多形形色色的炸弹,给百姓造成极大危害。

      洞口人民全民参战,贡献很大。主要体现在,一是直接参与了南岳阻击战、武冈保卫战、桐山自卫战、洞口塘阻击战,江口阻击战等重大战役,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是承担了后勤保障和战地支援任务。主要支援部队油、盐、柴、米、菜,为战地官兵送饭、送水、送弹药,抬车、抬炮、抬伤员。建立了军民鱼水关系,为战役决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战略影响甚远。雪峰山会战影响深远且多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        一是‌战略转折意义。‌此战是抗日正面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会战,中国军队以雪峰山地形为依托,采用“攻势防御”战术重创日军,歼灭近3万敌军‌。日军此战败北后彻底丧失战略进攻能力,标志着中国战场从防御转入反攻阶段‌。

      二是‌军事与士气提振。‌中国军队首次集中使用美械装备,并协同空军作战,展现现代化战力‌。战役中军民协同显著,如江口阻击战百姓自发支援,马颈骨围歼战瑶族猎人伏击日军,体现全民抗战意志‌。

      三是‌国际战场联动。‌芷江机场作为盟军空军基地,其保卫战直接牵制日军东南亚战略。战后中国空军与盟军联合轰炸东京,迫使日军大本营承认失败‌。

      四是‌历史象征意义。‌雪峰山会战被视作“八年血战的终结”,其胜利强化了民族自信,成为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

位于江口镇枞山坳、由蒋介石题名的“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塔”

编辑:李顺萍 李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