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摩崖石刻内容演变与价值应用研究 ——以“中华自信-中华文明祈福图”主题为核心的现代转型
摩崖石刻作为中华文明“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其内容演变与民族精神、文化认同及技术发展深度绑定,历经“原始宗教与自然崇拜”“书法艺术与人文彰显”“文化自信与民族叙事”三阶段,完成从“神权记录”到“人文表达”、从“个体祈愿”到“民族叙事”的思想飞跃。本文以“中华自信”主题为核心,系统梳理摩崖石刻的内容演变脉络,重点解析以轸湘人文学者肖敬东-弘羲子甲骨文龙凤羲娲祈福图(含中华文明祈福图核心设计)为代表的现代摩崖石刻的设计理念、核心价值,并构建其“内容挖掘—技术呈现—传播推广”的应用路径,旨在为摩崖石刻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学术支撑,强化其作为民族精神载体与文化传播媒介的时代价值。
作者: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常务副会长,湖南智库联盟专家 肖敬东
关键词
摩崖石刻;中华自信;甲骨文龙凤羲娲祈福图;中华文明祈福图;文化认同;现代转型
前言
摩崖石刻是中华文明独有的“露天文化博物馆”,自先秦原始岩画至现代主题刻石,其载体始终为自然山体,内容却随时代精神不断迭代,成为记录文明演进的“活化石”。当前,在“文化自信”战略背景下,传统摩崖石刻面临“如何从历史遗存转化为当代精神符号”的核心命题——以弘羲子甲骨文龙凤羲娲祈福图为代表的现代创作,通过融入中华文明祈福图的设计理念与文明基因,将摩崖石刻从“艺术展示载体”升维为“民族自信表达媒介”,实现了传统符号的当代转译。
本文结合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引用《甲骨文合集》《良渚文化玉器》等权威文献与考古报告,梳理摩崖石刻五千年演变脉络,重点阐释中华文明祈福图的设计理念如何为“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注入文明深度,并分析其在文化认同构建、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实践范式。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摩崖石刻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云南沧源岩画等遗存,已具备“记录仪式、传递信仰”的文化功能;历经汉唐宗教刻石、宋元明清书法题刻,其内容不断丰富,却始终未脱离“个体表达”或“单一文化维度”的局限。进入21世纪,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与“文化自信”战略的推进,要求摩崖石刻承担“凝聚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明”的新使命。
以轸湘人文学者肖敬东-弘羲子-甲骨文龙凤羲娲祈福图为核心的“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创新性融入中华文明祈福图的设计理念,通过甲骨文、龙凤、羲娲等文明符号的系统整合,构建起“历史—现实—未来”的文化叙事链。其研究意义在于:一是填补摩崖石刻现代转型的学术空白,明确传统符号的当代应用路径;二是为文化认同构建提供物质载体,通过“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基因”强化公众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认知;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将静态刻石转化为动态文化体验,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基础
当前学界对摩崖石刻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考证(如《泰山刻石考》)、书法艺术(如《宋代摩崖书法研究》),对现代主题刻石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涉及中华文明符号的研究中,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1986)阐述了玉璜、神徽的宗教功能,王仁湘《中国史前艺术》(2016)分析了龙凤图像的阴阳内涵,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988)解读了“福”字的祭祀本义,这些文献为中华文明祈福图的设计理念提供了考古与文字学支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遗址考古报告》(200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庙遗址发掘报告》(2010)等,则为符号溯源提供了实证依据。本文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文明祈福图与摩崖石刻现代转型结合,实现“符号研究—载体应用—价值升华”的逻辑闭环。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本文采用“历史梳理—理念解析—价值阐释—路径构建”的研究框架,运用三种核心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梳理摩崖石刻相关考古报告、历史文献(如《史记·封禅书》《考工记》)及学术著作,夯实理论基础;二是跨学科分析法,结合考古学解析符号起源、文化人类学阐释认同构建、艺术学探讨设计创新;三是案例研究法,以弘羲子甲骨文龙凤羲娲祈福图摩崖石刻为核心案例,具体分析中华文明祈福图的应用实践。
一、中国五千年摩崖石刻内容演变的三阶段脉络
摩崖石刻的内容演变并非随机迭代,而是随社会结构、思想潮流、文化需求的变化形成清晰脉络,每个阶段均有其核心主题与价值特征,最终指向“中华自信”的现代主题升华。
1.1 第一阶段:原始宗教与自然崇拜(先秦至汉唐,宗教题材主导)
此阶段摩崖石刻以“通神”“记功”“祈愿”为核心,反映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超验秩序的追求,是“神权主导”的文化载体。
1.1.1 先秦原始刻符:仪式记录的雏形
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距今约2000—1500年)、云南沧源岩画(距今约3000—2000年)为代表,内容多为简化的人形舞蹈刻符、神灵祭祀场景——花山岩画中“双臂上举的巫者形象”“成群的武士造型”,经考古学家考证,是部落祭祀“水神”“战神”的仪式记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沧源岩画的“太阳纹”“兽形纹”,则体现对自然神灵的崇拜。这些刻符尚未形成成熟文字,却通过图形传递“祈福避灾”的原始诉求,是摩崖石刻的雏形。
1.1.2 汉至唐:道教神仙信仰与fojiao功德记录
道教题材刻石以四川青城山“第五洞天”摩崖(东汉)、陕西华山“老君犁沟”题刻(唐)为代表,内容多为道教经文摘录(如《太平经》片段)、神仙传说题咏(如“吕洞宾诗刻”),强调“天人感应”与“修仙问道”,呼应《史记·封禅书》中“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的礼制传统;fojiao题材刻石则以云南剑川石窟(南诏)、河南龙门石窟(北魏至唐)的造像题记为核心,如龙门石窟“比丘尼惠静造像记”(北魏),记录“愿国祚永隆,家宅平安,一切众生,同沾福泽”的祈福内容,成为fojiao中国化的重要物证(龙门石窟研究院,2011)。
1.1.3 价值特征
此阶段摩崖石刻功能上服务于宗教仪式(祭祀、祈福)、政治宣示(帝王封禅题刻,如汉武帝泰山刻石)或个体功德记录(信众捐建造像),内容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与地域性,尚未形成跨地域的文化认同符号。
1.2 第二阶段:书法艺术与人文彰显(宋元至明清,名家书法主导)
随着科举制度完善与文人阶层崛起,摩崖石刻从“宗教工具”转向“艺术载体”,以名家题刻为核心,展现汉字书法的演变与审美意趣,是“人文觉醒”的象征。
1.2.1 宋代:文人诗词与哲理表达
宋代摩崖石刻以“尚意”美学为核心,代表性如苏轼《赤壁赋》摩崖(湖北黄州,宋神宗元丰六年)、米芾“第一山”题刻(山东泰山,宋哲宗绍圣年间)。苏轼《赤壁赋》摩崖以行书书写,内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传递士大夫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米芾“第一山”题刻以楷书为主,笔势雄健,暗含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二者均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意境的融合,体现《文心雕龙》“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
1.2.2 明清:皇家经典与地方文化融合
明清摩崖石刻呈现“皇家主导+地方响应”的格局:北京房山云居寺“房山石经”(隋唐至明,历时千年刻成),将fojiao《大藏经》完整刻于石经板,内容涵盖佛经、注疏,兼具宗教传播与文献保存功能;福建鼓山“摩崖石刻群”(清代)集篆、隶、楷、行、草于一体,内容包括佛经摘录、劝世文(如“忠孝节义”题刻)、地方志题咏,成为地方文化的“露天档案”。此外,乾隆帝“御笔题刻”(如泰山“纪泰山铭”)将书法艺术与皇权象征结合,进一步拓展了摩崖石刻的文化功能。
1.2.3 价值特征
此阶段摩崖石刻功能上从“神权服务”转向“文人表达”,通过书法艺术的视觉呈现(笔势、结体、章法),传递士大夫的审美理想与社会价值观(如“忠孝节义”“天人合一”),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物质载体,但内容仍局限于“个体情感”或“单一文化领域”,未上升到民族叙事层面。
1.3 第三阶段:文化自信与民族叙事(现代至今,中华自信主题主导)
进入21世纪,以轸湘人文学者肖敬东-弘羲子-甲骨文龙凤羲娲祈福图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创新性融入中华文明祈福图的设计理念,将内容从“个体/宗教表达”升维为“民族集体记忆”,通过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传递“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的核心价值,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达。
1.3.1 设计理念融入:中华文明祈福图的符号编码
轸湘人文学者肖敬东-弘羲子的摩崖创作以中华文明祈福图的设计理念为核心,从“双璜环合”“龙凤羲娲”“甲骨文福字矩阵”三大维度实现文明基因的视觉转译:
双璜环合:时空折叠的文明容器。外层双璜环合结构溯源至高庙遗址出土的八角星纹白陶(距今7800年),考古学家张光直在《考古学专题六讲》(1986)中指出,新石器时代玉璜已具备“沟通天地”的宗教功能;商周时期玉璜演变为“六器”之一(《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其形制演变构成“器以载道”的物质证据链。值得注意的是,双璜环缺痕的视觉设计,既延续良渚玉琮“射口”的断裂美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遗址考古报告》,2005),又暗合《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学思辨,形成记录文明嬗变的“时间容器”。
龙凤羲娲:阴阳哲学的视觉转译:中央甲骨文龙凤图腾的缠绕形态,是良渚神徽(反山M12:98)与红山文化C形玉龙(敖汉旗M17:1)的基因重组。考古文博专家王仁湘在《中国史前艺术》(2016)中发现,新石器时代龙凤图像已具备“阴阳交泰”的原始形态;而伏羲女娲执规举矩的手势造型,与妇好墓出土青铜钺(M5:785)纹饰形成跨时空呼应,印证《考工记》“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礼制传统,将“阴阳和合”的哲学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
甲骨文福字矩阵:祭祀基因的符号凝固:图中112种甲骨文“福”字变体,构成跨越万年的祈福基因链。文字学家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1988)中指出,甲骨文“福”字构型中的“鬯”(酒器)、“廾”(双手)、“示”(祭台)三要素,完整保留祭祀祈福的仪式本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庙遗址出土的獠牙神徽(距今7000年)与甲骨文“福”字口部构型的高度相似性(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庙遗址发掘报告》,2010),揭示出早期巫觋文化的连续性,使摩崖石刻成为“祈福基因”的物质载体。
1.3.2 内容体系构建:从文明溯源到时代升华
依托中华文明祈福图的符号体系,现代“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构建起层次分明的内容体系:
文明溯源:通过甲骨文“帝”“王”“华”等字的原初字形(参考《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1978),追溯中华文明“一元多支”的起源——如“华”字甲骨文像“花朵”,象征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与高庙遗址白陶“凤鸟纹”的“生命崇拜”形成呼应,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
精神图腾:以龙凤、羲娲为核心,强化“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龙融合蛇、鹿、鹰等多种动物特征(《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象征民族包容;凤源自高庙遗址“南方火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0),象征文明祥瑞;羲娲交尾造型则呼应《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凸显“人文始祖”的共同记忆,凝聚民族向心力。
时代精神: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等现代理念,如刻石中加入“山水共荣”“万邦协和”题跋——“山水共荣”呼应《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万邦协和”源自《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实现传统符号与时代理念的有机融合。
1.3.3 价值特征
此阶段摩崖石刻功能上从“艺术展示”转向“价值引领”,通过中华文明祈福图的设计理念,将抽象的“文化自信”转化为可感知的石质符号,构建起“历史—现实—未来”的文化叙事链,成为凝聚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明的核心媒介。
二、“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的核心价值
以轸湘人文学者肖敬东-弘羲子-甲骨文龙凤羲娲祈福图为代表的“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因融入中华文明祈福图的文明基因,具备“文化认同”“精神凝聚”“文旅融合”三大核心价值,远超传统摩崖石刻的单一功能。
2.1 文化认同的“基因库”:固化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祈福图中的核心符号,均为承载文明基因的“活化石”,摩崖石刻将其固化于自然山体,使抽象基因转化为可感知的物质形态。甲骨文作为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合集》,1978),承载着中华文明“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如“龙”字甲骨文像蛇身鹿角的神兽,体现“天人合一”的认知逻辑;龙凤、羲娲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图腾——龙象征华夏共祖,凤代表地域文化(如湘楚凤崇拜),羲娲神话则跨越地域与时代,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记忆(《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
这种“符号+石质”的组合,使公众在观赏摩崖石刻时,能直观感受“从高庙白陶到现代刻石”的文明延续性,强化对“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认知,正如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989)中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而摩崖石刻正是这一“历史过程”的物质见证。
2.2 民族自信的“精神锚点”:确立文明主体性
区别于宗教题材摩崖石刻的“神权依附”(如汉唐fojiao造像记依赖“神灵庇佑”)与书法题材的“个体彰显”(如宋元文人题刻侧重个人情感),“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以“文明主体性”为核心,通过中华文明祈福图的符号体系,展示中华文明的三大特质:
自主创新:甲骨文的独立起源(不同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玉璜与神徽的原创设计(张光直,1986),印证中华文明“自主发展、独立演进”的路径,打破“西方中心论”对文明起源的单一叙事;
包容共生:龙凤图腾的多元融合(龙含蛇、鹿、鹰等动物特征,凤融合湘楚火神崇拜与中原祥瑞文化)、羲娲“阴阳和合”的哲学(王仁湘,2016),体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回应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论”的局限;
绵延不断:伏羲女娲神话从先秦《周易》“包牺氏之王天下”到现代刻石的传承、“福”字从甲骨文“双手捧酒祭神”到楷书的演变(徐中舒,1988),证明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为当代中国人提供“文化根脉”的确定性,消解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焦虑与身份困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通过具象化的文明符号,将这种“深厚自信”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物质存在,成为民族精神的“精神锚点”。
2.3 文旅融合的“体验载体”: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
摩崖石刻天然具备“在地性”与“沉浸式”特征,而中华文明祈福图的符号体系则为其注入“可互动、可解读”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文旅融合的优质载体,推动“文物活起来”。
原境展示增强文化感知:将“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选址于历史文化名山(如湖南炎帝陵所在的罗霄山脉、河南云台山),与周边的考古遗址(如高庙遗址、良渚遗址)形成“符号—遗址—山体”的空间联动,游客在观赏刻石时,可同步感受“从原始文明到现代文明”的空间叙事,如在湖南罗霄山脉刻石旁设置“高庙白陶纹样展”,让游客直观对比“7800年前的凤鸟纹”与“现代摩崖的龙凤图腾”,强化文化传承的现场感。
互动体验降低参与门槛:依托中华文明祈福图的符号元素,开发AR互动功能——游客通过手机扫描摩崖上的甲骨文“福”字,可触发动态动画,展示“福”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参考《甲骨文字典》字形演变脉络);扫描龙凤图腾,可观看“伏羲画卦”“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短视频(依据《山海经》《周易》文献改编),将静态刻石转化为动态文化体验,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研学传播拓展教育价值:围绕摩崖石刻设计“中华自信寻根之旅”研学线路,结合中华文明祈福图的符号溯源,开展“甲骨文拓印”“龙凤纹样绘制”等实践活动——学生在仿石材料上模拟刻写甲骨文“华”字,理解“中华文明”的文字本源;临摹羲娲执规持矩造型,感悟《考工记》“规矩成方圆”的伦理思想,使摩崖石刻成为“行走的传统文化课堂”。
据湖南省文旅厅数据,2023年依托炎帝陵“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开发的研学线路,全年接待学生群体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文旅收入增长30%,充分证明其在文旅融合中的实践价值。
三、“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的应用流程与实施路径
“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的现代转型,需遵循“内容为王、技术赋能、大众参与”的原则,构建“内容挖掘—技术呈现—传播推广—长效运营”的完整应用流程,确保文明基因的准确传递与文化价值的持续释放。
3.1 内容挖掘与创作:从“符号堆砌”到“叙事构建”
内容创作是摩崖石刻的核心,需以中华文明祈福图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实现“符号准确、逻辑清晰、主题鲜明”的目标,具体分为三步:
1.文化基因提取与考证:组建“考古学家+文字学家+设计师”的创作团队,系统梳理核心符号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甲骨文“福”“华”“龙”等字形需严格参考《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1978)、《甲骨文字典》(徐中舒,1988)等权威文献,确保字形无误;龙凤纹样需比对高庙遗址白陶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0)、良渚神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汉代画像石等遗存,提取核心元素;羲娲造型需结合《山海经》文献记载与汉代画像石“执规持矩”形象,避免主观臆造。
2.主题叙事逻辑构建:以“文明溯源—精神凝聚—时代升华”为脉络,设计刻石内容的递进关系——开篇以甲骨文“华”“帝”字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呼应《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文明初貌;中段以龙凤缠绕、羲娲交尾造型展现“多元一体”的民族精神,呼应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结尾以“山水共荣”“万邦协和”题跋升华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形成“历史—现实—未来”的闭环叙事。
3.艺术转译与创新:在确保符号准确性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手法——采用“浅浮雕+线刻”结合的技法,甲骨文文字用线刻凸显笔势,龙凤羲娲用浅浮雕增强立体感;色彩上借鉴高庙遗址白陶“红、黑、白”三色传统,在刻石局部施以矿物颜料,既保留石质的历史厚重感,又增强视觉冲击力;尺寸设计需与山体比例协调,根据山形刻石双璜环合结构直径可以达到5米,确保远距离观赏时的完整性。
3.2 技术呈现与保护: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的“双轮驱动”
摩崖石刻的“寿命”与“传播力”依赖技术支撑,需实现“传统工艺保质感、数字技术扩影响”的融合:
1.传统工艺传承:保留石质文化的“手工温度”:沿用摩崖石刻的经典技法,如“凿刻法”(先用墨线勾勒图案,再用錾子逐笔凿刻)、“打磨法”(刻后用细砂打磨石面,使字迹光滑清晰)、“做旧法”(采用天然矿物颜料做旧,避免现代化学颜料破坏石质),传承“石匠精神”——如山东泰山“中华自信”主题刻石,邀请从事摩崖工艺60年的老石匠参与,确保凿刻深度、力度符合传统标准,保留“手工痕迹”的独特质感。
2.数字技术赋能:突破时空限制的“活态传播”:
AR/VR互动:开发专属APP,用户扫描刻石即可触发“三维还原”——如扫描羲娲造型,可观看3D动画演示“伏羲画八卦、女娲造人”的神话场景;扫描甲骨文“福”字,可聆听文字学家讲解“福”字的祭祀本义与演变故事;
数字孪生保护:联合高校(如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立摩崖石刻的3D数字档案,通过激光扫描记录刻石的每一处细节(精度达0.1毫米),实时监测石质风化、裂缝等情况,为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线上云平台:搭建“中华自信摩崖石刻”云数据库,整合全球同类刻石资源(如湖南炎帝陵、山东泰山、河南云台山刻石),用户可在线浏览高清影像、查阅符号解读、参与“云祈福”活动(在线生成带有甲骨文“福”字的电子祈福卡),实现“线上观展+线下打卡”的联动。
3.3 传播推广与社会参与:从“专业圈层”到“大众共享”
摩崖石刻的文化价值需通过传播实现,需构建“教育普及+品牌打造+国际传播”的多元推广体系:
1.教育普及:让文化符号走进日常生活:
教材开发:联合教育部门编写“摩崖石刻里的中华文明”系列教材,小学阶段侧重“符号认知”(如认识甲骨文“龙”“凤”字),中学阶段侧重“文化解读”(如分析龙凤图腾的民族内涵),大学阶段侧重“学术研究”(如探讨摩崖石刻的现代转型);
公众活动:举办“刻石寻根”公众考古活动,邀请市民参与“模拟刻石”(使用安全工具在仿石材料上刻划甲骨文)、“符号解读大赛”(解读摩崖上的甲骨文与纹样),增强大众的文化参与感——2024年河南云台山举办的“主题刻石活动”,吸引超2万名市民参与,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阅读量突破千万。
2.品牌打造:形成文化IP的“聚合效应”:
主题线路开发:联合文旅部门推出“中华自信摩崖石刻”主题旅游线路,如“黄河文明寻根线”(串联河南云台山、山东泰山刻石)、“长江文化传承线”(串联湖南炎帝陵、四川青城山刻石),统一品牌标识(以中华文明祈福图的双璜环合造型为LOGO),提升辨识度;
文创产品开发:围绕刻石符号开发文创产品,如甲骨文龙凤纹样的书签、丝巾、首饰,羲娲执规持矩造型的摆件,“福”字矩阵的春联、年画等,探索推出的“甲骨文龙凤祈福书签”,将成为传统文化文创爆款。
3.国际传播: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故事:
海外展览: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国际考古合作项目,举办“中华自信摩崖石刻”巡展,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埃及、希腊)展示刻石的数字影像,对比中华文明与古埃及、古希腊文明的符号差异,传递“和而不同”的文明观;
学术交流:邀请国际学者参与摩崖石刻研究,如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合作开展“世界岩画与中国摩崖石刻比较研究”,通过学术对话提升“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的国际影响力。
3.4 长效运营与保护:构建“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生态
摩崖石刻的可持续发展需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或保护不当:
1.政策与资金支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基金、地方文化发展基金,设立“中华自信摩崖石刻”保护基金,用于日常维护(如清理刻石表面的苔藓、修复微小裂缝)、技术升级(如更新数字孪生系统);出台地方条例,明确刻石的保护范围(如刻石周边50米内禁止施工)、参观规范(如禁止触摸、刻画)。
2.社区共建机制:鼓励刻石所在地村民参与保护与运营,如培训村民成为“文化导览员”(讲解刻石的符号内涵与历史故事)、“保护志愿者”(日常巡查刻石情况),将摩崖文化转化为社区的“文化名片”——湖南炎帝陵刻石所在地的村民,通过参与导览、售卖文创产品,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实现“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3.学术研究长效化:设立“中华自信摩崖石刻”研究课题,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持续开展研究,如探索刻石的最佳保护材料、挖掘新的文明符号(如新石器时代其他遗址的纹样)、优化数字传播技术,确保摩崖石刻的文化价值不断深化。
四、结论
中国摩崖石刻五千年的内容演变,是中华文明精神内核不断外化的过程:先秦至汉唐的“宗教题材”,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宋元至明清的“书法题材”,彰显了文人阶层的审美理想与人文精神;而现代“中华自信”主题,则通过融入中华文明祈福图的设计理念,实现了从“个体表达”到“民族叙事”的升华——双璜环合的“时间容器”、龙凤羲娲的“阴阳哲学”、甲骨文福字的“祭祀基因”,共同构建起“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的具象载体。
以轸湘人文学者肖敬东-弘羲子-甲骨文龙凤羲娲祈福图为代表的“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其核心价值在于:既是文化认同的“基因库”,固化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又是民族自信的“精神锚点”,确立文明主体性;更是文旅融合的“体验载体”,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其应用路径通过“内容挖掘—技术呈现—传播推广—长效运营”的闭环,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未来,“中华自信”主题摩崖石刻的发展,需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如加强新石器时代符号与刻石的关联研究)、优化技术应用(如探索AI在符号解读中的作用)、拓展国际传播(如与更多国家开展岩画合作研究),让“刻在石头上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继续成为凝聚民族精神、传播中国智慧的核心媒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 甲骨文合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78.
[2]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3] 张光直. 考古学专题六讲[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4] 王仁湘. 中国史前艺术[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良渚古城遗址考古报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6]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高庙遗址发掘报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
[7]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左江花山岩画考古报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8] 龙门石窟研究院. 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汇编[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9]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19.
[10] 司马迁. 史记·封禅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 周公旦. 周礼·大宗伯[M]. 郑玄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4.
[12] 阎朝科 肖敬东《高庙太皞伏羲古国哲学思想史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9
[13] 湖南省文旅厅. 2023年湖南文旅产业发展报告[R]. 长沙:湖南省文旅厅,2024.
[14]肖敬东《伏羲文化研究》 “羲娲图循古传承与创新再续”[C]天水市伏羲文化研究中心2021.
[1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gongchandang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肖敬东《伏羲文化研究》“探寻甲骨文应用未来之路”[C]天水市伏羲文化研究中心2025.
The end
编辑: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