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文明与非遗传承公益讲座(第4期)|以诗为笔绘清远山河,以非遗为魂续文明薪火·清远颂诗歌创作
中华名人在线 2025-10-05 00:27:13 作者:zhhmrzx 来源:

万古文明与非遗传承公益讲座(第4期)|以诗为笔绘清远山河,以非遗为魂续文明薪火·清远颂诗歌创作

晓懿麻编书院陈晓懿 清兰陶编文化

记录人:晓艺麻编/陈晓懿
     金秋十月,家国同庆之际,一场串联文明溯源、非遗传承与诗歌创作的文化盛宴即将启幕。由陈鸣远书院、晓懿麻编书院联合主办的“万古文明与非遗传承公益讲座(第4期)”,定于2025年10月3日(周五)上午9:30,在清远市清新区生态苑87幢(可直接导航)开讲。本次讲座以“清远颂诗歌创作”为核心,特邀七位深耕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非遗实践者(含特邀老师杜钢建、胡玉明),从文明考据到创作实践,从非遗技艺到传播创新,为热爱文化的各界朋友搭建交流平台,共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以下是讲座核心内容纪要及嘉宾亮点介绍:
一、活动核心信息:一场不可错过的文化之约
       本次讲座以“公益开放”为宗旨,旨在打破文化传播的壁垒,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文明研究成果与非遗技艺。
- 讲座主题:万古文明与非遗传承公益讲座—清远颂诗歌创作
- 举办时间:2025年10月3日(周五)上午9:30
- 举办地点:清远市清新区生态苑87幢(导航直达,交通便捷)
- 主办单位:陈鸣远书院、晓懿麻编书院
-        诚邀对象:对中华文明史、非遗传承、地方文史、文化宣传及诗歌创作感兴趣的各界朋友,无论您是文化研究者、非遗爱好者,还是诗歌创作新手,皆可参与这场文化对话。
二、重磅嘉宾阵容:多维视角解码文明与非遗
     本次讲座特邀七位专家学者与非遗实践者,覆盖文明研究、文学创作、陶艺非遗、麻编非遗、文旅设计、媒体传播等领域,以专业深度与实践经验,带来多维度的文化分享:
1. 特邀老师·杜钢建:溯源万古中华文明,解码文化根脉
【老师介绍】
     杜钢建老师现任香港达德大学校长、世界智慧科学院常务院长、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进会会长,是法学与文明史领域的资深学者。其学术履历深厚,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汕头大学法学院院长、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等职,亦是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人大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出版《外国人权思想论》《新仁学——儒家思想与人权宪政》等著作40余部,在《中国法学》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文章400余篇,主持省部级重点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2008年获第六届中国时代改革十大人物奖。

【分享内容】
     作为长期致力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学者,杜钢建老师将延续“万古文明据证”系列分享,聚焦核心主题新章第四节。他将以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考据,深入解读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与关键文化证据,带听众穿透时光迷雾,触摸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理解“万古文明”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价值。

2. 特邀老师·胡玉明(笔名:七溪山人):以诗为桥,颂清远山河之美
【老师介绍】
      胡玉明老师是湖南浏阳籍当代作家,1957年生,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高级政工师,兼具“军人、金融人、文人”三重底色——从军13载,执戈卫疆显担当;深耕金融系统30年,历任张家界银监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湖南银监局党委宣传部长等职,退休后仍以笔为犁,深耕文学沃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协理事,荣任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荣誉主席,创作涵盖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代表作《沉醉热土》《血色洞庭忆春江》等多次斩获全国金融文学奖,是业界公认的“以文载道、以笔传情”的实力派作家。

【分享内容】
      此次胡玉明老师将以“清远颂”诗歌创作为核心,结合清远大好河山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分享诗歌创作的灵感捕捉、意象构建与情感表达技巧。无论是想学习如何将地域风光转化为文字意象,还是希望提升诗歌创作的情感浓度,都能从他的分享中获得启发,感受“以诗绘山河”的文学魅力。
【胡玉明老师(七溪山人)清远采风诗作:《有感清远文化采风札记》】
1. 其一
清香远溢源爱莲,岭南凤城山脉绵。
西晋全境属湘州,唐隶羊城史册篇。
世事时移多变化,改革开放换新颜。
北江要塞名符实,三省通衢耀坤乾。
2. 其二
钟灵毓秀说文明,春秋百越忆先民。
遗址可窥岩山寨,十大考古史册铭。
位置英德青塘镇,石峡文化聚榄村。
地穴柱洞墓葬区,陶器石器皆新闻。
3. 其三
粤语客话瑶壮言,多种民族特色姸。
儒道释耶传文化,非遗项目名录诠。
节庆活动耍歌堂,排瑶婚俗意情绵。
英石假山观盆景,民间手艺鼓舞颠。
4. 其四
潭村孔府武官园,古廟形胜耀人间。
最具特色镬耳楼,鳌背墙体皆青砖。
飞檐滴水轮廊线,起伏有致半流圆。
卷草动物描灰白,匠心赤诚叠坤乾。
5. 其五
白兰市树树有魂,禾雀攀爬为象征。
岭南追梦大湾区,清远图强满目新。
生态文明崇自然,美食独特味道鲜。
跨越赶超新时代,敢为人先振精神。
6. 其六
北江穿城岁月悠,两岸高楼耀春秋。
弹指瞬间四十载,目睹变化不尽讴。
助推发展有缘人,姣兰自信映清流。
酸甜苦辣历艰辛,风雨搏击展壮猷。
7. 其七
摸爬滚打在农田,饱经风霜数十年。
个中滋味谁人知,不避艰难奋勇前。
农业劳模予肯定,正高职称口碑传。
半百仍读研究生,一心致学非遗研。
3. 陈姣兰老师:探秘“南坊古陶”,读懂古陶里的生活与文明
【分享内容】

       古陶是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文明印记。陈姣兰老师将围绕“南坊古陶”展开分享,从不同历史时期古陶的风格演变、技艺改良,到古陶文化与当地生活的紧密关联——小到日常器皿的实用设计,大到祭祀礼器的文化寓意,带听众走进古陶的世界,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逻辑与人文温度。
4. 马瑞老师:匠心守艺,解锁陶艺非遗的当代创新
【老师介绍】
      马瑞老师,贵州毕节人,定居清远,深耕陶艺领域数十年。早年受台资陶塑启蒙,后专研五大名窑技艺,曾与国家级陶艺大师深度合作,其创作的限量精品远销海外,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2013年创办瑞丰陶艺,耗资百万攻克钧窑烧制难题,打破传统工艺瓶颈;2016年创立深圳马瑞陶艺文化,研发出可耐干烧650℃的实用型陶壶,实现“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无缝衔接。他曾屡获“百花奖”“岭南杯”等行业重磅奖项,现任清新区政协常委、区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获评“乡村工匠(副高)”职称,是清远陶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代表性人物。
【分享内容】
        马瑞老师将结合自身数十年的陶艺实践,分享传统陶艺(尤其是古陶技艺)的传承故事与创新路径。从五大名窑的技艺精髓,到钧窑烧制的技术突破,再到耐干烧陶壶的实用化研发,他将带听众了解陶艺非遗如何在坚守传统中适应现代需求,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5. 陈晓懿老师:麻编非遗“活”起来,解锁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老师介绍】
       陈晓懿老师是晓艺麻编书院代表、麻编非遗技艺传承人,长期致力于麻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擅长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结合,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技艺”变为“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
【分享内容】
此次分享中,陈晓懿老师将聚焦麻编技艺的“实操”与“创新”:既讲解麻编技艺的核心操作要点,帮助听众理解传统技艺的工艺逻辑;又分享创意设计思路,通过“麻编+现代家居”“麻编+文创产品”的真实案例,展示非遗如何打破“古老”标签,融入当下生活,成为兼具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现代产品,让听众看到“非遗活在当下”的可能性。
6. 阮崇斌老师:设计赋能,让非遗与文旅“双向奔赴”
【老师介绍】
       阮崇斌老师现任广州天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深耕文旅与公共空间设计领域,擅长以设计为纽带,串联非遗文化与现代文旅场景。他同时兼任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文旅设计人才;亦担任香港达德大学非遗文化学院副院长,致力于非遗文化的设计活化与产业转化。作为“农旅青年阿斌”创始人,他长期扎根乡村,以设计驱动乡村振兴,主导过多个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项目,在“非遗融入农旅”“文化赋能乡村”等领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
【分享内容】
       阮崇斌老师将从“设计活化”的视角,分享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的融合路径。他将结合自身主导的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案例,讲解如何通过设计语言,让麻编、陶艺等非遗技艺融入文旅场景(如民宿装饰、体验项目),既提升文旅项目的文化内涵,又为非遗传承开辟“体验式”传播新渠道,实现“非遗保护”与“文旅发展”的双赢。
7. 周辉林老师:非遗传播“破圈”指南,玩转短视频与线上策划
【分享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突破地域与圈层限制,被更多人看见、喜欢?周辉林老师将从媒体宣传视角出发,带来非遗传播的“实操干货”——包括非遗短视频的选题、拍摄与剪辑技巧(如何用镜头讲好陶艺、麻编的非遗故事),线上文化活动的策划逻辑与执行要点(如何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助力传统文化实现“破圈”传播,扩大非遗与文明传承的影响力。
三、活动亮点:不止于“听”,更是一场沉浸式文化交流
1. 嘉宾多元,覆盖全链条:从文明研究、诗歌创作(含特邀老师深度分享),到陶艺、麻编非遗实践,再到文旅设计、媒体传播,覆盖“文化研究-技艺传承-产业转化-传播推广”全链条,满足不同听众需求;
2. 诗与非遗交融:特邀老师胡玉明的清远采风诗作贯穿始终,与陶艺、麻编等非遗分享形成呼应,让文化体验更具感染力;
3. 实操性强,案例鲜活:马瑞、陈晓懿、阮崇斌等老师均以自身实践案例为核心,分享非遗创新与转化的具体方法,可学可用;
4. 互动性强,直面老师:讲座设置交流环节,听众可直接向特邀老师及其他嘉宾提问,无论是文明研究的困惑、诗歌创作的难题,还是非遗传承的思考,都能获得针对性解答;
5. 公益属性,开放包容:全程免费开放,不设门槛,旨在搭建平等的文化交流平台,让更多人接触、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
四、结语
      从特邀老师杜钢建解读的“万古文明”,到特邀老师胡玉明笔下“清香远溢”的清远组诗;从陈姣兰、马瑞老师守护的“古陶与陶艺”,到陈晓懿老师创新的“麻编非遗”,再到阮崇斌老师的“设计赋能”与周辉林老师的“传播破圈”——这场讲座既是一次文明与非遗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多元力量共促传承”的行动倡议。
五、相关院校介绍:香港达德大学
      香港达德大学的前身是具有深厚革命历史底蕴的达德学院,创办于1946年的中国香港,是当时在中共领导下,由民主党派和爱国进步人士筹办的正规大学。
      早在1945年5月,董必武在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期间便提出创办设想;1946年,陈其瑗在香港具体筹办达德学院,民联、民促承担发起任务,中共广东区委与各民主党派全力协助。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朱蕴山等爱国人士筹资成立董事会,李济深当选董事长,杨伯恺任秘书长,蔡廷锴、丘哲、张文等23人担任董事,并由董事会向港英政府申请批准立案。因陈其瑗曾任广州国民大学校长,被聘为达德学院院长。
      学院师资阵容堪称“群星璀璨”,初期聘请黄药眠、沈志远、杨伯恺、千家驹、狄超白、章乃器、萨空了等30多位学者任教;后续随着民主党派成员、进步人士陆续赴港,又增聘邓初民、翦伯赞、杜国庠、许涤新、薛暮桥、陶大镛、钟敬文、胡绳等知名学者,成为当时传播进步思想、培养革命人才的“革命熔炉”。

编辑:李顺萍晓艺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