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笔力见风骨
——逐首欣赏“七溪山人”《有感清远文化采风札记》与非遗浪漫
(晓艺麻编·陈晓懿)
一
当代文坛名家——胡玉明(笔名七溪山人)先生,亲临晓懿麻编书院与陈鸣远书院!
先生生于湖南浏阳,曾执戈卫疆十三载,亦深耕金融领域三十秋,每一段履历皆显担当。而今虽荣退,仍以笔为犁深耕文田,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的在册名家。其《沉醉热土》《血色洞庭忆春江》等代表作,字字皆含山河情、句句饱蘸家国意,多部作品获文学奖,实为“以文载道、以笔传情”的典范。
此次先生携“清远颂”诗歌创作而来,其对文字的精妙驾驭、对山河的深情洞察,为我们多了一道路“以诗绘清远、以文续文明”的全新维度。特别是在诗与非遗的碰撞中,深感其厚度与温度的文化情怀。
二
赏析:
(一)“清香远溢源爱莲”起笔便含雅韵,您以“岭南凤城山脉绵”绘清远形胜,又从西晋属湘州、唐隶羊城的史脉,写到改革开放的新颜,最后点出“北江要塞”“三省通衢”的地理风骨——短短八句,竟将清远的“古”与“今”、“景”与“势”揉得这般通透,足见先生采风时的细致与笔力的深厚!
(二)您把目光投向清远的文明根脉,“钟灵毓秀说文明”一句便牵出春秋百越的先民记忆。从岩山寨遗址的“史册铭”,到英德青塘镇、聚榄村的石峡文化,再到地穴柱洞中的陶器石器,每一个地名、每一件古物都被您写得鲜活,仿佛带我们亲手触摸到了清远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码,这份对地方史的珍视,实在动人。
(三)这首满是清远的“烟火气”与“文化味”!粤语客话瑶壮语的多元声韵,儒道释耶的文化交融,还有耍歌堂、排瑶婚俗的鲜活,连英石盆景、民间鼓舞都跃然纸上——您把清远的“活态文化”铺得这样丰满,让我们看见非遗与日常的紧密相连,字里行间都是对这片土地文化多样性的热爱。
(四)您写潭村孔府、古廟,偏把笔墨落在“镬耳楼”“鳌背青砖”上,连“飞檐滴水轮廓线”的“半流圆”、“卷草动物”的“灰白描”都细细道来——这般懂建筑、懂匠心的笔触,哪里是写诗,分明是用文字为清远古建“画像”,更赞“匠心赤诚叠坤乾”,把匠人的精神写得掷地有声,令人肃然起敬。
(五)白兰为魂、禾雀为征,您开篇便抓准清远的城市灵气!再写“岭南追梦大湾区”的奋进,“生态文明崇自然”的坚守,连“美食独特味道鲜”都带着生活暖意,最后以“跨越赶超”“敢为人先”收笔,把清远的时代精神写得昂扬有力,读来满是对这座城市的期许与赞叹。
(六)“北江穿城岁月悠”一句便有岁月沉淀感,您看“两岸高楼耀春秋”的今昔对比,叹“弹指四十载”的变迁,更把目光落在“姣兰自信映清流”上——既写时代发展,又赞个体担当,“酸甜苦辣”“风雨搏击”八字道尽奋斗不易,却也让这份“展壮猷”的力量更显真切,足见先生对实干者的敬重。
(七)这首读来最是动容!您写“摸爬滚打在农田”的数十年风霜,道“个中滋味谁人知”的艰辛,却更赞“不避艰难奋勇前”的韧劲。从“农业劳模”到“正高职称”,再到“半百读研”深耕非遗——您把晓懿这份坚守与笃学写得字字恳切,既是对奋斗者的礼赞,更藏着对非遗传承的深切关怀,令人心生敬佩。
三
非遗浪漫
(一)蝶舞麻纹·万古盒
晓艺手作:麻丝缠就万年蝶,一匣文明掌心藏。
岭南古麻织就肌理,蝶纹绘尽宋元意趣——晓懿这款「蝶舞麻纹·万古盒」,是把《本草图经》里的蝶影、古器编织的遗韵,都锁进了麻线与木珠的经纬。每一粒木珠似从汉墓漆器里拾得,每只彩蝶如从宋画蝶谱中飞出,在万古文脉里,织就可捧在手心的非遗浪漫。
(二)《万古文明映清远》
清远秋光开画卷,文明万古溯源长。
陶火千年凝匠意,麻编一缕入时章。
诗心为笔绘山河,设计作桥连城乡。
非遗新声传更远,清风满座自生香。
(三)平凡平常与日常
把平凡,打成结,
绕在指尖,也绕在日子的腰间。
咱是限量版,不是耀眼的金,是耐用的麻。
麻线叫尽心,纬线叫随心,
在交错处,点一盏开心。
把别人的好,像彩麻收进麻框,
缝补我偶尔的阴天。
惊艳不了谁的人生,
就把岁月缝得更软,
让麻线,替我说话。
以平常心打底,用欢喜心收边,
不求无瑕,留一寸风的缝眼。
生活不是选择,是热爱的长织,
心如草木,向阳而捻。
把美好,一针一线写进日常,
我们的日子,就会慢慢发光。
把万古,悄悄藏在经纬之间。
2025年10月3日题于晓懿麻编书院
编辑: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