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攀高峰 ——长沙“麓山”在国家空间科技探索方面创新高地侧记
中华名人在线 2025-10-11 14:26:07 作者:zhhmrzx 来源:

空间科学攀高峰

——长沙“麓山”在国家空间科技探索方面创新高地侧记

七溪山人


引言:

回眸,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湖南作出科学指引。

省委旗帜鲜明提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特别是长沙高新区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嘱托,勇当落实“三高四新”战略的排头兵,凝心聚力加油干,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请看:全球首台碳纤维臂架泵车中国第一台高端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中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第一个杂交水稻优化组合,第一个大卷重钛带,第一例“克隆神经疾病基因”这些全都诞生在长沙高新区。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世界瞩目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这艘飞船上,搭载了长沙高新区企业的5套液晶仪表显示、信息指令等控制设备。此前,神舟号飞船、嫦娥号探测器、C919商用大飞机、蛟龙号……都纷纷刻上了“麓谷”印记。

特别是2024年10月《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印发后,国家部署探索外星人与暗物质灵魂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强调要在第一阶段(至2027年),科学研究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要求在高能时域天文、日地联系、月球与火星成因和演化、微重力物理和空间生命等有基础有优势的学科方向,持续取得国际一流成果。论证实施一批空间科学任务,在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引力波、原恒星云、系外行星、太阳活动、太阳系和地球系统探测等科学前沿,加强论证立项。

在第二阶段(2028—2035年),重点方向位居国际前列。在中低频引力波、宇宙黑暗时代、发现宜居类地行星、太阳活动、地球系统响应、月球原位资源利用、火星生命指征、黑洞和中子星、暗物质暗能量等方向,重大原创成果集群涌现,成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标志。

在第三阶段(2036—2050年),重要领域国际领先,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拓展人类知识边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由上管窥,长沙“麓谷”,在奋力打造“三个高地”方面,取得了实效。

新华社长沙2025年9月25日电(记者齐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先后前往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了解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情况。在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他实地察看了智能制造生产线,观看了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智能化重型机械展示。在湖南中电星河电子有限公司,调研北斗产业发展和规模应用情况。他指出,北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之重器,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北斗与卫星互联网协同发展。

调研过程中,丁薛祥充分肯定湖南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希望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红枫映岳麓 天然熔炉地。

众所周知,伟人所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注重从历史的深处汲取力量,让和平的阳光照耀未来。

9月3日中午,当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大会招待会共话峥嵘岁月,展望光明未来时,大家在宴会厅内,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此时此刻,人们仍然难以忘怀天安门广场雄壮的受阅队伍,在五星红旗下雄赳赳的通过。

余在长沙,自然想起当年伟人激扬文字时,犹如看到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还有那漫江碧透,鹰击长空……

后来,有缘阅读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霞 邓艳红撰写的《红枫映岳麓:从抗战高地到科创热土》(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025.8.15),引起共鸣。

因为,笔者曾经撰写《血色洞庭忆春江》(四川民族出版社,2020.3)。曾经登上岳麓山、影珠山、新墙河、七女峰,重走抗战路,沿着先辈足迹追寻那段血火交织的英雄记忆,传承不朽的抗战精神。

——历史的回眸。

80多年前,可歌可泣的长沙保卫战,就曾在上述战场打响。

提及长沙会战,绕不开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创立的天炉战法——在日军进攻路线上破坏道路、坚壁清野,设置纵深伏击区,以正面诱敌深入之策,构建起四面合围的天然熔炉,最终将敌人围而歼之。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就在爱晚亭附近。

指挥部设在一处防空洞内,洞口隐匿于青山绿水间。洞口旁立碑铭记,无声却郑重地提醒人们:当年,正是在这里,湖南军民书写了抗战史上的壮烈篇章。

如今,沿山路继续上行,沿途可见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长沙会战碑,还有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第四军抗敌阵亡将士公墓等遗迹。再往深处,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七十三军七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静静矗立。每一座碑、每一方墓,都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这是一座英雄之山。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瞻仰致敬。

如今到岳麓山游览的人们,总爱在爱晚亭前驻足拍照,却鲜少有人留意,亭旁树林深处,还留存着当年抗战时挖就的战壕。

据报道,詹妮今年32岁,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去年成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名讲解员。她说,向导们常带着游客穿行于林间小径,每到战壕遗址便会驻足讲述抗战往事,最常说的那句总让人动容:“这山上的枫叶为什么这么红?那是被血染红的!”

难以忘记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官方账号“中国军号”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

视频中,65岁的演员李幼斌与通过AI虚拟生成的“李云龙”同框对话,一句“逢敌必亮剑”铿锵如昔,唤起深沉的家国情怀。

该视频的制作者,正是位于马栏山的长沙创壹科技文化有限公司。通过采用真人演出+“OneStory”平台AI技术,视频精准还原李云龙充满威严的语气与神态,推出后播放量迅速破亿。有网友评论:“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展示,而是两代军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

——走近岳麓山,半部湖湘史。

岳麓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古木参天,是感受四季流转的绝佳场域;更因遍布古迹名胜、镌刻英雄足迹,成为人们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走近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令无数游人高山仰止。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湘学的鼎定之所,曾被清代皇帝赐匾为“道南正脉”。

清代学者杨凯运,湘潭人,曾在湖南长沙城南书院讲学。杨的学问,自称是来自书院的濂溪先生,即中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博学力行,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著《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影响后世。他还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岳麓书院至今设有濂溪祠。据传,杨凯运曾到江浙一带讲学,当地官员为试他的才学高低,故意探问他的学问之流派、渊源,他便随口而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同行者皆惊。此联,如今高悬在祠的两侧,泽被后学。

管窥清末维新运动期间,湖南所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时务学堂,亦在岳麓书院兴学。谭嗣同、黄遵宪熊希龄、梁启超、杨昌济、蔡锷、唐才常等先贤先烈皆与“时务学堂”兴教事学有关。

……

如果说,儒、释、道三家在岳麓山上和平相处,诠释了岳麓山,乃至整个长沙城天人合一的和谐,那么与之相对的,便是那一座座分列于山道的孤冢。

近代以来,神州大地战乱频发,列强相继侵略中国,无数能人志士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这其中便包括了诞生于湖湘大地上的黄兴、蔡锷、陈天华、禹之谟等人。

作为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曾孙中山先生并称孙黄。在清末风云变幻之际,即密谋发动了被誉为中国内地革命先声的长沙起义,在湖南地区掀起了一波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

1905年,黄兴在日本与孙中山共同成立中国同盟会,组织大规模反封建运动。武昌起义时,黄兴亲赴武汉,担任战时总司令,指挥战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继续出任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可惜的是,在南北和谈中,袁世凯篡夺了革命胜利的果实。黄兴被迫起兵讨袁,由于长时间为革命事业奔波操劳,黄兴积劳成疾,病逝上海。

次年,孙中山亲自主持国葬,将这位革命先驱,自己的忠实伙伴葬于云麓峰下。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其墓旁留下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

特别是maozedong、蔡和森、萧子升等根据《礼记》所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于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岳麓山溁湾镇刘家台子,组织成立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由萧瑜任总干事。1920年下半年,新民学会的许多会员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如今,在新民学会旧址仍然可以看到蔡和森多次从法国致信maozedong的信函,他是第一次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gongchandang”主张的人。maozedong复信,称赞他的主张“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

蔡和森的建党思想,对国内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建党活动起到了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留法期间,蔡和森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同志一起筹组了中国gongchandang旅欧早期组织,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灵魂再受震撼,精神再获淬炼!来自哈尔滨傅俊淇,在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读他和同学多次登上岳麓山,充满感情如是说。

保送本校读研的他,表示将在未来做好历史文化传播,为社会出更大一份力量”

给力,创新之地

——助力“最强大脑”逐梦青春。

时光荏苒,时代向前。登顶岳麓,俯瞰长沙,昔日的英雄山脚下,已然崛起一座充满活力的科创新城。

历史的厚重与创新的jiqing在此交织,孕育出一片滋养创新创业的沃土。

9月23日,丁薛祥在湖南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便是掠影之一。

26岁的安徽姑娘舒丹丹是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2022年,她以用互联网为制造业插上翅膀的初心扎根长沙,创办了湖南丹翼科技。依托本地厚实的制造业根基,她的新事业迅速步入正轨。

舒丹丹的选择,藏着岳麓山下的创新发展密码,这方沃土正滋养着像她这样的无数年轻追梦者。如今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简称“大科城”)已是创新要素的聚集地:7所高校院所、3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230个省部级科创平台在此扎根,38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星罗棋布;34位两院院士、近30万名在校大学生在此汇聚,让这里成为湖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高地。

据报道,在大科城,不少创业项目都带着校友基因。为给这些本土孕育的项目助力,大科城管委会启动红枫计划,拿出数千万元资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送去第一桶金,助麓山下有潜力的科创”新力量快步起飞。

记者了解到,湖南湘江新区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铺就“快车道”——资金扶持、场地供给、导师指导……全方位的支持让创新人才不断扎根聚集,如今新区人才总量已突破100万人。岳麓山下,正成为湖南当之无愧的最强大脑聚集地和创新策源地。

据报道,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一角。

由于马栏山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长,形成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

如今,6万余名青年创客汇聚于马栏山,他们平均年龄26.7岁,成为朝阳产业里的“造梦人”“追梦人”“圆梦人”。

国家复兴,匹夫有责。

长沙太适合年轻人扎根了,创业环境友好,等研究生毕业,我也想留在这里,做个‘新长沙人’。”说起未来,傅俊淇眼里满是期待。

——追昔,筚路蓝缕。

在长沙高新区核心园区——麓谷,一排排厂房错落有致,一个个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一幢幢楼宇整齐有序……记者从一张航拍的巨幅照片中发现,长沙高新区处处是项目建设主战场,在140平方公里的麓谷大地上,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写满创新的画卷上,是奋斗的青春底色。

回眸30多年(1988-2025)来, 长沙高新区走过的辉煌历程,说短很短,白驹过隙,白云苍狗。

30多年,说长很长,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沙高新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了璀璨耀眼的一页。

据《华声在线》报道,30多年来,长沙高新区始终“新”意不改,常建常新。产业园区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一大批科技人员纷纷走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下海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那时,谁也不曾想到,这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电子街,后来会崛起为“中国硅谷”。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式成立。

正是这一年,远在1500公里外的长沙,收到了来自北京的喜讯,国务院同意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这也是长沙首个产业园区。虽然有了自己的园区,但很快难题就扑面而来。当时园区实力还很弱小,年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而且没有像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那样的技工贸一体化相对集中的区域,不可能划出一片区域,投入大量资金来搞基础设施建设。

为此,长沙充分利用已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场地,分为河西、河东以及城市中心三个区域,办起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在国内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没有地理围墻的试验区”的长沙模式。1991年3月,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成为国务院首批21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9月,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国“麓谷”,依靠“拓荒牛”精神。

正式走上高光舞台。

2021年6月16日上午,上海股交所内,随着一声清脆喜庆的锣鼓敲响,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庆年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交易,成为长沙今年首家、累计第71家A股上市公司。

据资料,丁建文创建的爱威科技与长沙高新区共同成长。他说,他的团队租赁了一处几十平方米的民房开始创业时,当时园区大型企业和规模产业屈指可数,生物医药产业也才刚刚起步。如今,爱威科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建成了占地67亩、总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产业化基地,而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园区支柱产业之一。“缺钱、缺地、缺人、体制不顺、资金不畅……为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产业建设上,高新区管委会都是租房办公的。”

回想当年,一位参与过当年建设的高新区干部对记者说。依靠“拓荒牛”的精神,30年来,长沙高新区从一片荒凉的黄土地,到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从首批30余家企业到集合6大主导产业3.3万家企业,市场主体4.8万家;从2万元开办费起家到“一区四园”营业总收入突破5,200亿元。

敞开胸怀迎天下。

溯源长沙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摸着石头过河,尝试的十年;第二个十年,敢为人先跳起摘桃,积累的十年;第三个十年,敞开胸怀迎天下,深度的十年。

如果说初创的十年是在艰苦岁月中不断探索,努力前行,那么,第二个十年在体制和机制创新日渐成熟中不断发展壮大。“区政合一”精简高效的运作优势极大地优化了营商环境,产业项目成百倍增长。

而第三个十年更是达到了辉煌,它是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继续创新的“深度十年”,实现了三个转变:科技园区向科技产业新城转变,纯科技产业向多业并举转变,园区管理向准政府转变。

特别是高端产业聚合成链。

且看如今,高端要素凝结扩圈,航空航天(含北斗)产业链、智能制造产业链,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链,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和信息安全产业链熠熠生辉,“中字头”、“国字号”等成百家科研院所纷纷落户。

——创新升级。

李完小是湖南航天环宇通信科技的董事长,也是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2002年,航天环宇在高新区火炬城租用几间厂房开始创业。可以说,它是长沙高新区的创新土壤,让航天环宇这样的小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如今总资产己超6亿元、营收超2亿元。

据报道,李完小是全国许多园区都想拉拢的科技领军人物,不少省市带上政策与资金来与他谈合作,但李完小都不为所动。“长沙高新区有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我就认这里。” 李完小如是说。

放眼全球,英国伦敦,构建科技金融协同共兴模式,诞生了全欧洲50%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30%的独角兽企业;日本东京,形成政产学研内生驱动模式,集聚了日本30%高校院所,专利转化率高达80%。

环顾全国,上海,建设“最高最好最优”的营商环境,集聚超过7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深圳,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诞生了一大批本土领军高科技企业。经过三十年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所需的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环境要素与长沙高新区高度耦合。

创新的关键,离不开人的因素。目前,高新区拥有各类科技从业人员7.5万人,人才总量突破20万人,院士专家工作站近50家。“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中国工程机械脊梁”詹纯新、电气“智造”领域专家罗安、3D打印世界标准制造者许小曙等一批享誉世界的知名科学家、专家学者汇聚于此,为麓谷注入无穷动力。

与此同时,长沙高新的科研平台日臻完善,具备了30多个孵化器、加速器,10余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总孵化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各类省级创新平近400个,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居全国高新区第4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超过5000项……形成了科技成果自主转化、联合转化和出让转化的“三种模式”,构建了从科技成果转化到标准厂房加速成长,再到专业园区发展壮大的三级成长梯次。

通过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等平台,打造了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目前,长沙高新区已经形成两大创新孵化体系

一是联合异地孵化。在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广州、长沙、美国硅谷、德国柏林、以色列特拉维夫、韩国首尔共同展开联合孵化,对于当地愿意来“麓谷”注册的优秀项目,可在当地的合作机构就地孵化。

二是联合高校服务。为高校技术型项目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同时还导入哈佛与YC创业教程,开展项目孵化。

——跑出“jiqing与速度”。

湘江北去,看麓山红遍。潮涌麓谷,看千帆竞发。晋升国家级高新区30多年,长沙高新区依托“奋斗”作为底色,在高科技和创新上做文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jiqing与速度”。

由湘江西岸巴掌大的地方,扩张到140平方公里;以长沙市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46%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11%的财政税收。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长沙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多年雄踞前20强,并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早在2020年亚洲开发区(园区)竞争力百强名单中,列第31位,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2021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长沙高新区位列第九名,成为湖南唯一进入前十的园区。

惟有担当,方能勇毅笃行;惟有创新,方能勇立潮头。长沙高新区,成为长沙名副其实的“西引擎”。

——赋能,党建引领。

据资料,“参加第一届岳麓峰会的12位创业者,他们的企业后来都上市了。”在2021互联网岳麓峰会上,58创始人姚劲波感言,这让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互联网岳麓峰会发起者与打造者——长沙高新区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

冬有乌镇,春有岳麓。移动互联网产业“井喷”式发展,与长沙高新区“把党委建在产业链上”、党建赋能产业链的做法密不可分。高新区党工委成立六大行业(产业链)党委,构建“党建引领、行业归口、产业链接、融合发展”园区“非公”党建工作新体系,走出了一条非公党建新路子。

长沙高新区互联网行业打造“红芯链”赋能产业链,更是入选全国数字经济党建创新案例。

据报道,目前6大行业(产业链)已建立党组织800多家,拥有直管党员逾万人。在签约落户重大项目、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搭建产业平台等方面,党建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各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长沙高新区以党建为牵引,“强转型、拉龙头、抓项目”,获取了产业转型的“换挡变速器”,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浓墨重彩书写“增”与“进”的发展画卷。

早在2021年,长沙高新区就铺排购地项目9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达38个、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达2,361亿元。创新成为发展的“金钥匙”。工程机械、航空航天、5G及大数据应用、功率芯片、先进储能……全球新兴科学技术在麓谷层出不穷。

中联重科产品引爆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一次,在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全球顶级“机甲勇士”同台竞技,中联重科这一成长于长沙高新区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让全球瞩目。在2020年新浪财经发布的上市公司有效发明专利排名中,以2258件有效发明专利的总数量冠顶机械设备全行业,数量是行业平均值的28倍。

天际汽车长沙新能源项目天际ME5首车下线,新能源汽车烙上“湘”字号;航天环宇联姻中国商飞,助力国产C919、CR929大飞机翺翔蓝天;中电科首片晶圆下线,国内首条集成电路装备验证工艺线顺利实现运营……数年前,长沙高新区就已经拥有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100多家(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近20家(个)。

——展望,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赋予“三高四新”使命,湖南省委、省政府践行“三高四新”战略,推动长沙高质量发展。

长沙高新区乘势而为,适时提出,高新区要打造科创高峰、推进全面升级、奋力争先进位。据资料,长沙高新区管委会领导带队奔赴北京“敲门”招商,短短两天时间,就有10多家在京总部企业、集团向长沙高新区抛出橄榄枝,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小项目小发展,大项目大发展,好项目高质量发展。长沙高新区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从两方面发力,千方百计招引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未来,高新区提出打造“三座高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高峰;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高峰;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高峰。

从长沙的发展格局来看,高新区又是长沙打造“三个高地”的高峰。对高新区而言,科技创新又是打造“三座高峰”的主峰与“三高四新”战略一脉相承。

长沙高新区明确,将进一步坚持党建引领,聚焦“高峰”“升级”“进位”,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长沙中更好地扛牢责任、担当使命、彰显作为。

浮云蹁跹,苍穹无限。对每一个攀登者来说,总有下一个高峰。唯有不忘初心的创新者,才能站在云海之巅,逐浪前行。

丁薛祥在湖南调研,强调要在以下方面抓重点:

一要总结经验,释放创新活力。新型研发机构要着力在探索新型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实现市场化运行,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供需对接,增强科技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共性技术研发能力。湖南文化底蕴厚重,要推动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智能化转型,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二是应用示范区,要积厚成势。丁薛祥来到湖南中电星河电子有限公司调研,他指出,湖南是北斗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应用示范区,要注重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打造创新联合体,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快北斗成果转化运用,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加力推动北斗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深度融合,广泛进入重点行业,拓展大众消费领域应用场景,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积厚成势。

三是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支撑“换道超车”。在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丁薛祥表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企业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以颠覆性创新支撑“换道超车”,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

“长沙高新区一定做好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全方位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正如长沙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力夫所说:长沙高新区不仅仅要成为聚力创新的“火车头”、富民的“磁矿场”,更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后花园”。

攀高、升级、进位重任在肩。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去的,已成序章。面向未来,我们重整行装又出发,砥砺前行再登高。”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庆年掷地有声说道。

一定不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嘱托,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2025年10月11日

(作者:胡玉明,笔名“七溪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