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汨罗
编者按
汨罗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汨罗产生和涌现出许多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为赓续历史文脉,让读者在重温历史事件、回眸历史瞬间中,通古今、明得失、知兴替,“新汨罗”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史海钩沉”专栏,敬请关注。
范旭东 (1883—1945)
范旭东,祖籍汨罗市弼时镇。1910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中国化工实业家。先后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黄河化学工业研究社、永利硫酸铔厂等企业,被maozedong称赞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1945年10月4日,一位年仅62岁的汨罗人病逝于重庆。听闻此消息,正在进行重庆谈判的国共两党竟然停止会谈,双方核心人物一同前往吊唁。
国共两党为何对这位汨罗人的逝世如此重视?
他叫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出生,祖籍汨罗市弼时镇汉山村。1898年,15岁的范旭东随兄长范源濂(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到梁启超任教的长沙时务学堂求学。戊戎变法失败后,兄弟俩流亡日本。
1902年,范旭东在日本参与了黄兴、杨毓麟、陈天华、杨度等湖南留日学生创办的《游学译编》杂志,负责地理类栏目的编辑。湖湘文化和救亡风云,耳濡目染,使他立志做救国救民的大事业。1908年,他以出色的成绩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
1912年,回国后的范旭东,借助其兄长范源濂在北洋政府担任教育总长之便,被派到欧洲考察盐政和制盐制碱工业。考察中,他了解到国外食盐氯化钠的含量必须高于95%,就算喂牲畜的都不得低于85%。中国盐资源丰富,但当时贪弱又战乱的中国,人们长期食用含有杂质的粗盐,氯化钠的含量不到50%。
考察归来,范旭东希望协助政府解决盐业问题,后对北洋政府失望,他决定从自办盐厂开始,走实业救国之路。
1914年7月,范旭东获准成立中国第一家高纯度精盐生产企业——久大精盐公司,地址定在天津塘沽。在梁启超、蔡松坡等社会名流的资助下,公司于同年11月开建,1915年12月生产出第一批“海王星”牌精盐。中国从此逐渐告别长期以来吃未经改制原盐的历史。
欧战时列强从中国市场退出,使中国完全依赖进口的酸、碱、涂料等来源断绝,尤其是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的碱,因垄断中国碱市的英国卜内门公司断供,价格陡涨,有行无市,诸多相关企业纷纷倒闭,甚至食用碱都发生恐慌。面对这种局面,范旭东决心利用国内丰富的海盐资源自办碱厂。
1917年,范旭东和陈调甫、侯德榜等创建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碱厂。
碱厂初创时,鉴于当时最先进的“苏维尔”制碱技术无法得到,范旭东想请卜内门公司设计,但对方条件苛刻,要求投资、合作和统销分销,范旭东断然拒绝。他的回答是:“我搞不成碱,宁可去zisha!”
在永利碱厂的筹建过程中,范旭东又创建了我囯第一家私立化学工业研究机构——黄河化学工业研究社。
1926年“永利”攻克了技术难关,生产出与英国几乎一样的纯碱后,卜内门公司又挑起长达3年之久的价格战。范旭东采取“围魏救赵”方法,将产品打入日本市场,英国人被迫妥协。这场价格战,“永利”亏损高达140万元,但范旭东为了独立办厂始终不屈服。他认为与卜内门公司的这场斗争决不仅是一场价格战,更是一种国格和人格的较量。
,时长36:54
中国重工业之父范旭东(视频源自网络)
范旭东深知酸碱乃工业之母,在制碱工业上取得突破性成功后,1933年他又开始在南京liuhe县(今南京市liuhe区)创建中国第一个硫酸铔厂。1936年12月,一个日产硫酸200吨、硝酸20吨,年产硫酸铵5万吨的大型化工企业——南京永利硫酸铔厂建成。1937年1月,生产出中国第一包自主研发的化肥“红三角”牌硫酸铵。其建设速度和产品质量被西方专家称为世界第一。
正当范旭东的化工事业欣欣向荣之际,抗日战争爆发了。天津沦陷后,范旭东避走香港。日本商人赶至香港,向他提出收购久大精盐公司和永利碱厂。他大义凛然:“我们工厂不卖,你们若要抢,就抢走好了。”同时电告天津同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能与日本人合作,尽量设法把设备转运后方。”
日军接着把目光盯上南京永利硫酸铔厂。日军深知这个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工厂,只要改几道工序便可作为军用。因此战争一开始,日军即派员找范旭东商谈“合作”。范旭东痛斥来者说:“宁举丧,不受奠仪。”日寇恼羞成怒,派飞机3次轰炸永利硫酸铔厂。范旭东决心破釜沉舟,命令员工把可以搬动的机器迅速西迁,无法移动的设备统统沉入长江。日军占领南京时,硫酸铔厂只剩下一个空厂房。
1937年底,范旭东冲破层层包围,毅然率领全体技术人员入川办分厂,继续生产盐、碱,支援抗日战争。
范旭东创造了诸多中国、亚洲和世界第一。1926年8月,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4年,提炼岀世界第一家企业精神——永久黄“四大信条”;1935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制出中国第一块氧化铝;1941年,研发出世界第一水平的“侯氏碱法”……
从创办中国第一家精盐厂开始,30多年间,范旭东为中国的化学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亚洲盐碱业大王”“中国重化学工业奠基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近现代企业家典范”“现代湘商文化之魂”......
作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的贡献集中反映在三大业绩上:制精盐、碱,制“三酸”,化工研究。盐、碱与“三酸”既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统称“三酸两碱”。“三酸”指的是盐酸、硫酸、硝酸,“两碱”指的是烧碱、纯碱。
范旭东逝世后,10月6日、12日,《新华日报》两次对他做特别报道。10月21日,重庆、江苏、天津、南京等地联合召开追悼大会,沈均儒、郭沫若、章乃器等知名人士参加。maozedong、蒋介石献上挽幛。maozedong亲笔在挽幛上书写:“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化工事业的先驱,1984年,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50周年庆典,范旭东塑像在该公司落成;2003年10月24日,范旭东铜像在南京liuhe区市民广场揭幕,广场命名为“范旭东广场”;2005年南京市一所中学命名为“旭东中学”。(本号综合)
资料来源: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湖南日报》、红网等媒体
编辑: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