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洲书院·文昌宫
编者按
双语播音(Bilingual Broadcasting)是指以两种语言(通常为母语与外语)为载体,通过语音媒介(广播、电视、新媒体等)进行信息传递、文化交流或艺术表达的跨语言传播活动。我国最初的以双语进行播音主持的节目是从双语教学节目开始的,1980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的“英语讲座”为第一档节目。随着国际传播的快速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逐步开启双语播音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体系,为政治、经济、文娱等多元领域的应用提供人才支撑。
而乡贤赵琳教授于2007年出版的《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正是中国第一部双语播音主持专著。该书系统阐述了双语播音的概念、价值及实践方法,被媒体誉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
此后,赵琳教授还不断开拓纵深推出新著,参与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行业双语播音标准化研究,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双语播音价值”等学术观点,构建起双语播音的理论框架,遂成为该领域和专业的开创性领军人物。
她是教师,也是学者;她是主持人和播音员,也是作家和朗诵艺术家;她的声音是萍乡的声音,也是中国的声音。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是”中国广播与电视艺术教育事业的光辉典范“。
《萍乡人物》今日推出中国传媒大学原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现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赵琳博士。
末学所主编之《萍乡人物》,系与萍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合作。是书已于六月份截稿,今日推出第55名入编者,后续即将推出张国焘、陈良运等5人并出齐60篇当代名人文本,再荣列萍乡古代和近现代各20位名人,总共将控制在100名以内的首册《萍乡人物》下月交付出版社正式送审,特此公告,以此存史!
赵琳
赵琳,女,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人,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双语播音主持教学、研究领域先行者,出版我国第一部双语播音主持理论专著《双语播音主持艺术》。多年来,赵琳深耕双语播音领域,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教学奖,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审专家,中宣部“文明之声传讲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美育顾问,是中国双语播音主持实践、研究界的领军人物。
01
声动京华,从萍乡走出的语言行者
1970年代,赵琳出生于萍矿柑子园一个普通双职工家庭,这座因煤铁而兴的城市赋予她坚韧的底色,而赣西文化的浸润则滋养了她对语言的敏感。童年时期的赵琳在萍乡度过了基础学业阶段,尽管数学成绩曾让她一度自卑,但她却在接触英语后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初中时便以全班第一的英语成绩崭露头角。这种语言学习上的优势,为她日后的职业选择暗暗埋下伏笔。
中学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赵琳被推荐参加学校广播站主持工作,从此与声音传播结下不解之缘。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大学时期,母亲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主持人大赛广告,让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赛。没想到,她竟一举拿下全省第三名。这个好成绩不仅让她留在了江西电视台,还开启了她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职业通道。
在江西电视台工作期间,赵琳先后在文艺部、国际部、新闻部担任主持人,参与创办并主持省台首档英语新闻节目,实现了从中文主持到双语主播的初步跨越。然而,对知识的渴求让她不甘于现状,1997年,她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考研进京。
▲赵琳参加活动
电视台主持人的社交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为了备考,她婉拒了一切热情邀约,静静地把单位给自己印的名片背后写满重点英语单词,以便随时随地背诵;写满工作时间表,提醒自己工作与复习切换的时间节点。《英语报道》是一档需要与团队一起完成选题策划的周播外出采访节目,每次采访回来,无论多忙,邻居总是能看到赵琳傍晚骑着一辆粉色自行车去电视台附近的江西师大考研辅导班上课的背影。而《英语新闻》又是一档日播节目,赵琳每天进演播室上镜之前,新闻部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一堆在等她翻译的新闻稿,她翻译完交给外教专家审稿,紧接着便去录音间完成英语新闻配音、化妆间上妆、再到编辑机房与同事一道合成节目,最后亲手递交到机房待播出。如此下来,这一天才算是踏实,她才可以安心地啃自己的考研资料。
然而,工作繁忙,时间怎么也不够用。考研前的最后三个月是冲刺阶段,当她得到电视台的请假批准后,立马切断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每天学习十二个小时至深夜,把中国传媒大学(原称北京广播学院)十年来的真题反复做了无数遍。由于广院的真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她看一遍理论,做一遍真题,做出的答案自己总觉得不满意,就再看一遍理论书,回头重新做一遍真题。如此回返往复,却一次次更有动力。赵琳说,当时自己沉浸在一种如饥似渴的状态中,当她觉得自己不停推倒重来写出的答案趋向于完美时,是一种难得的豁然开朗。三个月,抓紧一切时间刷题、摘抄理论笔记、阅读的书齐腰高。回忆当年,她很感谢姑姑送来煲汤,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寄来了温暖,在南昌冬天没有暖气的屋子里,赵琳起了冻疮的手却写完了十几本笔记,用完了一大把圆珠笔,那是何等的一种酣畅淋漓。那段时间,她唯一的陪伴就是清晨听央广新闻广播,做广播体操,以近乎苦行僧的自律完成了知识积累。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她一次上岸,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成功被中国传媒大学这所播音主持界的殿堂级名校录取,成为当年全国仅招三名的硕士研究生中唯一的女生。
在京求学期间,赵琳师从中国播音学泰斗张颂先生,系统学习播音理论,2001年攻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播音主持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11年攻读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完成了从媒体人到学者的身份蜕变。萍乡赋予她的,不仅是成长的记忆,更是一种面对挑战时“不信极限”的精神内核,而这种精神也在她日后的学术拓荒中得以充分彰显。
▲赵琳在会议上发言
02
从主持人到学术拓荒者,引领双语播音风潮
2001年,赵琳留校任教,站在中国传媒大学的讲台上,她敏锐地察觉到双语传播领域的空白。彼时,国内尚未形成系统的双语播音主持教学体系,而国际传播需求却与日俱增。从2001年开始,赵琳应中央电视台(CCTV-2)邀请主持、策划“APEC报道”,双语采访国际政要;报道央视“两会特别节目”,带着媒体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的前瞻眼光,她毅然开启了双语播音主持的课程建设与理论探索。
▲赵琳在央视中英文采访国际政要(左中)专访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做APEC报道,两会报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琳2001年开设的《双语节目鉴赏》课程,成为我国第一个双语播音主持系列课程,从双语节目鉴赏到双语节目主持课程研发,主讲该系列课程长达23年,从未间断。学生们一届届选修这门课(但凡选课人数不够,课程即被取消),充实愉快的课堂盛满了天南海北的学生们的期待、领导同事的信任、媒体同仁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读学生,还是已毕业学生,不曾退转的热情和持续的关注都给了赵琳很大的信心。她说“一个人被信任着,责任感就会很强”,在漫长岁月里,她始终充盈着一股韧劲,终于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积累,2007年她出版的《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不仅首次界定了“双语播音主持”的概念,更从信息观、文化观、语言观、竞争观四个维度构建了理论框架,成为全球传播语境下首部聚焦双语播音主持艺术的学术专著。张颂先生在代序中这样评价,“填补学术空白,建立了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理论体系,为双语教学、双语播音主持的基本思路、基本观点、基本框架、基本规律,作出了开拓性贡献”。2002年,她的论文《双语播音初探》获国家广电总局科研成果二等奖,当时一等奖空缺,这一荣誉既是对她开创性研究的肯定,也预示着双语播音领域的广阔前景。
▲《双语播音主持艺术》赵琳著
在教学实践中,赵琳面临着无前例可循的挑战。她带领学生从大量节目案例中摸索规律,将课堂变成“实验田”,鼓励学生在鉴赏节目时提出真实感受,播放节目案例时,甚至允许学生睡觉,但睡前必须标记出节目播放时令人昏昏欲睡的时间节点,醒来要指出节目问题并做说明。这种开放包容的教学方式,让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凭借这种创新精神,她的课程先后获得中国传媒大学优质本科课程,2024年更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教学奖,将中国的双语播音研究推向国际舞台。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行业双语播音标准的制定者之一,赵琳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2015年该标准被国家行业采用,为国家、社会服务行业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供了规范指引。在她看来,双语主持人不仅是语言转换者,更是跨文化传播的使者,“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这种理念贯穿于她的教学始终,她主讲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涵盖双语节目主持、跨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培养出一批兼具双语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国际传播人才。
赵琳的学术贡献还体现在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上。她发表的双语播音相关论文目前全国学术影响力因子综合排名前列,其中《全球化双语播音价值》《全球传播背景下双语主持人的优势》等文章,从理论高度阐释了双语传播在文化“出海”中的战略意义。2019年出版的《声声入心·重塑你的声音魅力》更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中英文演讲指定用书,2025年即将出版中国第一本双语朗读美学专著《声声入心·双语朗读美学》,为了让美丽中文走向世界,中国文学出海,她要将声音传播的艺术从专业领域推向国际视野。
作为张颂先生的弟子,赵琳始终坚守“中国播音学”的理论根基。她认为,中国播音学是“前无古人,后无同路,在传媒业最发达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历史上也不曾有这个学科,和这样成建制地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这种学术自信成为她推动国际传播的精神动力。在国际交流中,她多次在“一带一路”国际语言论坛等场合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展示中国播音理论的独特价值。
▲2022年,赵琳受邀在北京广播电视总台参加节目
2021年,赵琳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播音史》,负责2003至2012年中国播音史撰写工作,以历史视角梳理中国中英文播音事业的发展脉络;2022年,她主持教育部《新媒体时代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将研究触角延伸至跨文化传播的新领域,为政府决策提供咨政报告。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播音学的内涵,更通过国际化的视角,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从萍乡走出的赵琳,如今已成为中国双语播音主持领域的领军者。她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将一个新兴学科的双语播音专业理论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在声音传播领域的专业声音,更让萍乡的人文精神在学术殿堂中焕发新的光彩。
03
声暖人间,公益路上的乡梓情怀
在学术创新的同时,赵琳从未忘记用声音传递温暖与力量。无论是为盲童开启艺术之门,还是用专业所长反哺家乡乡村教师教育,她始终践行着“言为心声”的理念,让声音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情感纽带。
▲“我用朗诵召唤光明”志愿团队服务至今第九年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赵琳在中国盲文图书馆遇到了一位盲童,从此开启了她持续九年的公益之路。她发起“我用朗诵召唤光明”志愿团队,免费为盲童提供朗诵教学,每周六的课程从未间断。起初只有她和两个盲童,如今已发展成拥有二十余名志愿者,盲童来自北京、青岛、石家庄等地的公益项目,其中有11位盲童登上了2022年冬残奥会的舞台,给世界带来了温暖与感动。他们自信挺拔,面对媒体侃侃而谈,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残疾儿童的自信、坚强与乐观。
▲盲童登上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演出的大舞台,给世界带来温暖与感动
在教学中,赵琳发现盲童虽然看不见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感知力、思考力,完全可以激发出表现力。她带领着20多位中国传媒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志愿者为盲童设计小小新闻评论员“新闻圆桌派”,通过新闻圆桌讨论培养盲童对世界的关注;志愿者们大学毕业了,奔赴各自媒体岗位仍坚持周末来给盲童上课;她自己的女儿、同事朋友的中小学生也分纷纷加入进来担任助教,用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增强课堂活力。盲童孙研热爱朗诵,坚持学习了八年,今年已被清华大学姚班破格录取,她激动地说自己是这里的受益者,想成为这里志愿者。“孩子们身上真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让我感觉不是我在教他们,而是他们在感化我。” 赵琳在国际盲人节特别节目中感慨道,“他们值得被看见!我们见证他们的成长与成才,用专业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双向奔赴与治愈的力量已成为彼此生命中的光”。
作为从萍乡走出的学者,赵琳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2019年,她开始参与“萍聚京城”公益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100个有理想的人影响10000个乡村孩子。她发挥专业所长,为乡村教师提供语言表达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声音素养,改善课堂氛围,保护嗓音,更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引导教师们关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
在赵琳看来,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基,而教师美好的语言表达是提升国民素养的典范,要用学界的力量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用声音的美学的力量去提升教师语言的力量,支持乡村教师就是支持中国教育。“人主要是为了意义在活着,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她将这种理念融入公益实践,不仅为家乡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更传递一种教育的使命感。如今,“萍聚京城”项目已成为连接萍乡与外界资源的桥梁,赵琳希望与有理想的学者们一起整合海外资源,将乡村教师的梦想与国际视野对接,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教育理想在萍乡落地生根。
基于多年的播音教学与公益实践,赵琳对声音素养的社会价值有着深刻洞察。她认为,声音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媒介,“在提升整个全民的语言素养方面,播音学功不可没”。这种理念促使她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2017年参与国家大剧院“爱的分贝”公益朗诵指导,2021年创办“颂声”团队致敬平民英雄,与郎朗等同获“新华网公益善举推广人”称号,用声音的力量传递正能量。
对于未来,赵琳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方面,她计划将美丽中文的音声之美推向海外,让中国播音学的理论体系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可;另一方面,她希望继续深耕盲童公益与乡村教育,让声音成为照亮更多人生命的光。“相信‘相信的力量’”,这是她在盲童教学中常说的话,也是她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从萍乡小城的普通女孩,到双语播音的学术带头人,再到公益路上的践行者,赵琳用行动证明,对理想的坚持终将抵达生命的厚度。
从萍乡到北京,从央媒主持人到中传教授,赵琳以“培根养心”的师者情怀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用公益行动诠释教育的本质,作为文化传播者,她站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中国播音学的文化自信,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的独特魅力。选择相信,选择坚持,赵琳用声音书写的人生篇章,是萍乡儿女的动人风貌,更是中国双语播音史上浓彩重墨的一笔。
附一:《萍乡人物》编委会名单新鲜出炉
出品:
萍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
书名题字:
柳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原总督学,教育家,学者,书法家,诗人)
扉页题词:
刘洪彪(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书法家,学者)
编辑委员会主任:
李远实(市政协原巡视员,著名书法家“神州双管李”,中医教授,人文学者)
名誉主任:
何建洋(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萍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顾问)
王 斌(江西省财政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省诗词学会顾问、学者、作家)
副主任:
胡立俭(中鼎国际建设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汉辰实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江西省赣萍商会会长)
网络总监:
肖增建(凯迪网络创始人,原凯迪网络董事长兼网站总编辑,政论作家、评论家、剧作家)
名誉副主任:
孟 西(深圳市萍乡商会会长)
杨海涛(萍乡市名人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黄河(成都市萍乡商会党支部书记)
朱赤(深圳市大浪街道原副调研员、白石龙纪念馆馆长)
主 编:敖桂明(市政协常委、萍乡学院客座教授、市民协主席、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会长、大唐幼教机构董事长)
副 主 编:
袁明辉(萍乡市普天高科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申萍(欧洲萍乡同乡总会会长,法国赣商总会会长)
刘爱萍(北京凡华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教育研究院院长)
戴凤萍(香港女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香港文学》执行编委)
编委(以姓氏笔划为序):
万炳全(大江网萍乡站站长)
王联盟(作家)
王涛(无锡城市学院教授)
李根萍(作家、公号《长思想的芦苇》主编)
华强(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秘书长)
李琼(萍乡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散文作家)
邱芸(萍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凌焰(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历史地理学者)
秦斌武(市新联会会长、金坪烟花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童汝嘉(著名书法教育专家)
谢培选(自媒体人,中学高级教师)
黎一君(萍乡日报社原总编辑、高级编辑)
总顾问:
朱向前(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maozedong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军旅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书法家、收藏家)
名誉总顾问:
陈桂棣(当代中国著名作家、《中国农民调查》作者)
顾问(以姓氏笔划为序):
习嘉裕(萍乡学院退休教授、文化学者)
尹兆书(萍乡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王开贵(萍乡市人大原副主任)
邓斌(萍乡市政协原副主席)
刘明初(萍乡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刘艳萍(萍乡市政协原副主席)
吴直雄(南昌大学退休教授、社科学者、maozedong诗联及习凿齿研究专家)
李久龙(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老科协会长)
李腾勇(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诗词学会会长)
肖麦青(萍乡市文联原主席、作协原主席)
张学龙(市政协提案委原主任、著名作家)
张品成(当代著名作家、《赤色小子》作者)
春桃(当代中国著名作家、《中国农民调查》《国医》作者)
胡芳(萍乡市政协原副主席)
晏学云(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老年大学校长)
黄仂(研究员、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原馆长、党史学者、国家级武术裁判员)
谢新明(萍乡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委统战部原部长)
曾鹤鸣(萍乡市教研室原主任、学者、诗人、江西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
简木根(萍乡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摄影家)
蔡正雅(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画家、诗人)
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著名诗歌评论家、作家、学者)
黎恩荣(市人大原副主任、市政协原副主席)
黎祖谦(原萍乡高专党委书记、校长,学者、教授)
附二:问昭萍大地,谁能跻身《萍乡人物》?
敖桂明
■萍乡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委员兼一支部主委,市工商联常委,市新联会副会长,萍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萍乡市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会长,萍乡学院客座教授。
■萍乡市大唐幼教机构创始人兼董事长,萍乡市山河水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已出版作品《鼓咙胡》《位卑未敢忘忧国》《傩神传奇》等。
关注就是知音,转发就是公益
留言就是发声,打赏就是功德
作者:敖桂明
供稿:赵建桥
编辑:李顺萍 李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