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洗涌
题记:烈日当空,一种致死率高达80%的隐形shashou正悄然逼近。
2025年7月8日,湖北省安委会发布高温安全防范紧急通知,标志着全国性高温防护战进入关键阶段。随着多地气温突破40℃并持续“烧烤模式”,热射病——这种被称为“高温shashou”的重症中暑,正以日均300例的增速威胁公众健康。相关新闻屡登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据报道,浙江高速路上两名乘客突发热射病,司机紧急破窗施救;河南郑州一名外卖员在高温天送餐途中倒地抽搐,体温高达41℃,确诊热射病。这些真实案例都在警示我们:“热得要命”并非夸张的表述,热射病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
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入夏以来全国已报告热射病死亡病例47例,较去年同期增长180%。在这场与高温的较量中,科学认知与主动防护成为守护生命的关键。
死亡高温:热射病的致命本质
作为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热射病呈现“三高”特征:致死率高(超50%)、病情进展快(1-2小时可致命)、救治窗口期短(黄金救治时间仅10分钟)。其发病机制源于人体散热系统崩溃——当环境温度>32℃、湿度>60%时,汗液蒸发效率下降80%,核心体温在4小时内可飙升至42℃,引发脑水肿、肾衰竭等多器官衰竭。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热射病患者若未在“黄金1小时”内降温,死亡率将飙升到80%以上。即便幸存,也常遗留永久性脑损伤。2022年南京医科大学追踪的137例热射病患者中,34%出现不可逆的认知功能障碍。
高危警报:谁在死亡边缘行走
三类人群正暴露在极高风险中:
一是户外劳动者:快递员、建筑工人等群体首当其冲。上海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7月某周内报告的21例热射病例中,15例为露天作业人员。当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超过32℃,人体已丧失自主散热能力。
二是老年群体: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记录显示,2024年热浪期间收治的老年热射病患者中,超过60%发病时未开空调。老年人温度感知退化、汗腺功能衰退,常成为“沉默的受害者”。
三是儿童被困:封闭车厢是隐形棺材。实验表明,当气温35℃时,密闭车厢内温度10分钟即可飙升到50℃。2023年深圳一名3岁幼儿被遗忘校车内,最终因热射病导致脑死亡。
黄金救援:把握热射病救治窗口
当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时,需立即启动急救“黄金四法则”:
**快速降温**
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脱除外衣,用冷水喷洒全身并配合强力风扇。腋下、颈部、腹股沟放置冰袋可加速核心温度下降。目标:10分钟内降低1℃核心体温。
**气道保护**
昏迷患者需立即侧卧,清理口腔分泌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救手册强调:“保持气道通畅比任何药物都重要”。
**液体复苏**
意识清醒者可少量多次补充含电解质饮品(每15分钟200ml)。但切忌大量灌饮,避免引发呕吐误吸。
**医疗衔接**
持续降温同时拨打120,明确告知“疑似热射病”,确保救护车配备降温设备。
**特别警示**
传统解暑药对热射病无效。藿香正气水含40%-50%酒精,反而会加重脱水;十滴水中的樟脑成分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江苏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数据显示,及时降温可使死亡率下降60%。该院急诊科创新采用“冰毯+血液净化”联合疗法,使热射病救治成功率提升至89%。
未雨绸缪:高温社会的生存策略
防范热射病需构建多重防护网:
**个人防护**
户外工作遵循“2030原则”:气温>30℃时,每工作20分钟休息10分钟;
科学补水:每日饮水量增至2-3L,每20分钟补充150-200ml含盐饮品(每升水加食盐3-5g);
装备升级:穿戴UPF50+防晒衣、宽檐帽(帽檐>10cm),使用SPF50+防晒霜。
**重点场所管理**
建筑工地:落实“抓两头、歇中间”制度,配备移动式雾炮降温设备;
养老机构:每日两次体温监测,空调温度设定26-28℃并加强通风;
交通运输:加强“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控,严查疲劳驾驶。
**科技预警**
安装“高温指数”监测APP,当WBGT指数超过29℃时自动提醒。智能手环设置“心率警报线”(静息心率持续>120次/分钟需警惕)。
**社会响应**
各地正构建三级防护机制:企业主体落实高温津贴发放(日标准≥15元),调整户外作业时间;各级政府开展"百日防暑"专项行动,重点检查危化品、环卫等行业(上海已立法要求气温≥35℃时,建筑工地11:00-15:00停止露天作业);社区组建防暑巡查队,启动“敲门行动”,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留守儿童。
高温天气来袭,“热得要命”绝不是一句玩笑话。我们必须提高对热射病的认识,做好预防措施,在享受夏日的同时,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
当我们在街头看见“小心地滑”的警示牌旁新增“防暑降温”标识时,当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上降温礼包时,这座城市便多了一份抵御酷暑的温情与智慧。
【数据来源】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热射病诊疗指南(2024版)》
2. 国家气象局《2023年全国高温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3.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热射病院内死亡率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刘洗涌 李顺萍
来源:媒体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