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哥”又爆新技能!这粒蓝色药片竟能激活免疫“抗癌”
中华名人在线 2025-07-17 15:53:16 作者:zhhmrzx 来源:

“伟哥”又爆新技能!西湖大学最新Nature:肿瘤缩小40%~60%,这粒蓝色药片竟能激活免疫“抗癌”

       提到西地那非(俗称“伟哥”),人们熟知其在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治疗中的核心地位,它以明确的疗效守护着无数家庭的“性福”。然而近期,这一经典药物在抗癌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发医学界广泛关注——西湖大学团队在Nature发表的最新研究,为西地那非开辟了抗肿瘤治疗的新可能,让这粒蓝色药片从两性健康领域跨界走进癌症研究的聚光灯下。

01

抗癌机制新发现:

激活免疫“信使”,阻断肿瘤逃逸

      最近,西湖大学团队发表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西地那非抗癌的关键机制。树突状细胞(DC)作为免疫系统的“信使”,需从肿瘤微环境迁移至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s),激活杀伤性T细胞以对抗肿瘤。但研究发现,晚期肿瘤会抑制“一氧化氮-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轴,减少DC内的环磷酸鸟苷(cGMP),导致DC迁移能力下降,无法完成“传递抗原”的使命,T细胞激活受阻,肿瘤可能逃避免疫攻击。

      西地那非作为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可减少cGMP降解,通过RhoA-ROCK通路增强肌球蛋白-II活性,帮助DC恢复迁移能力,使其重新高效抵达淋巴结,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在黑色素瘤和结肠癌小鼠模型中,研究团队给予晚期肿瘤小鼠西地那非(400μg/只,每2天1次,共7次)后,观察到:

● 肿瘤引流淋巴结中,迁移性DC数量恢复至早期肿瘤水平;

● CD8⁺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增加,黑色素瘤和结肠癌体积缩小40%-60%;

● 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且该效应完全依赖DC(当DCzhongte异性敲除PDE5后,西地那非的抗癌作用消失)。

事实上,西地那非与癌症治疗的关联并非首次被发现。早在2011年的研究已证实,它能与化疗联用增强抗肿瘤效果: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ABC转运蛋白(如ABCB1、ABCG2)会主动外排化疗药物,形成多药耐药(MDR);西地那非可特异性抑制这些转运蛋白,同时通过升高cGMP激活蛋白激酶G,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体外实验显示,西地那非使耐药细胞对紫杉醇、米托蒽醌等化疗药的敏感性提升2~3倍;动物模型中,其与阿霉素联用可使大鼠脑肿瘤药物穿透血脑屏障效率提升40%,肿瘤体积缩小50%;乳腺癌模型中,联合治疗使肿瘤缩小70%,显著优于单独化疗(缩小30%),且未增加骨髓毒性。

02

ED治疗的“中流砥柱”:

从机制到市场的坚实基础

西地那非作为首个上市的PDE5抑制剂,其核心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PDE5活性,减少血管扩张物质cGMP的降解,在局部实现血管舒张、增加血流。这一机制最初针对心血管疾病研发,却在临床试验中意外发现对勃起功能的显著改善,最终成为ED治疗的一线药物。

在ED治疗中,西地那非能有效提高勃起硬度和持久性,其疗效与安全性已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目前,它仍是全球临床最常用的ED药物之一。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3年我国ED治疗药物市场规模达79亿元,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1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0%),而西地那非凭借明确的疗效和广泛的可及性占据重要份额。截至2025年4月,国内已有46家企业拥有其批文,形成原研药与国产仿制药共同主导的格局。

03

跨界潜力:

从肺部到神经的多领域探索

西地那非因改善ED的明确疗效成为经典药物,然其核心作用机制为后续跨界探索奠定了基础——除了ED的成熟应用、抗癌领域的潜力研究外,在肺动脉高压、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中,这一机制通过调控血管功能、神经保护、炎症调节等路径,逐步展现出治疗价值。以下从具体疾病的机制与研究证据展开解析:

▌肺动脉高压:降低压力,改善心肺功能

西地那非能够显著降低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减轻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通过扩张肺动脉,增加肺部血流量,从而改善患者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后患者运动耐力通常会提高,这得益于肺动脉压力降低和肺部血流量增加,使运动中呼吸更轻松、疲劳感减少。此外,西地那非还能改善心功能,包括提高心脏输出量、降低心脏负荷,有助于减少心脏疾病风险,提高生存率。

一项针对儿童高原性肺动脉高压研究显示,相较于仅采用基础治疗的对照组,采用西地那非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44%(P<0.05);治疗后治疗组SaO₂、PaO₂、PaCO₂均高于对照组,心率及肺动脉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西地那非能显著提高高原藏族儿童高原性肺动脉高压疗效,改善血氧指标,稳定心率及肺动脉收缩压,促进恢复。

临床实践中,西地那非还可与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前列环素类似物等联用,可增强降低肺动脉压的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力。但由于患者病情、基础健康状况等存在差异,联合用药的具体疗效和方案需个体化制定,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组合方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阿尔茨海默病:抑制病变,保护神经功能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淀粉样斑块,以及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导致神经元变性凋亡。一方面,西地那非可通过抑制Aβ的产生及脑内聚集,降低其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同时,其能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一种重要的去乙酰化酶,进而减少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防止神经纤维缠结形成。

在AD小鼠模型研究中,给予西地那非治疗后,小鼠水迷宫测试表现显著改善,提示其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脑组织学分析显示,西地那非可减少脑内淀粉样β蛋白沉积,减轻神经炎症,实现神经元保护。

在临床试验中,一项纳入269,725名40岁以上新发勃起功能障碍男性的研究,中位随访5.1年,期间1,119人新诊断AD。结果显示: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PDE5I)使用者AD风险较非使用者显著降低,调整后风险比(HR)为0.82(95%CI:0.72-0.93)。按累计处方量分析,21-50次者AD风险降低44%(HR=0.56,95%CI:0.43-0.73),>50次者降低35%(HR=0.65,95%CI:0.49-0.87)。1年滞后分析验证了主要结果(HR=0.82),但3年滞后无显著关联;亚组分析显示,西地那非使用者、≥70岁及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获益更显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修复血管,改善神经传导

西地那非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神经传导速度实现;同时,其抗炎作用可减轻神经炎症反应,进一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

体外研究显示,西地那非能逆转高糖环境导致的内皮细胞Ang1表达降低,促进毛细血管样管形成;其条件培养基可增强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轴突生长和施万细胞迁移,且这一效应可被Tie2抗体阻断,提示西地那非有望通过激活Ang1/Tie2通路改善神经血管功能,为缓解晚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机制支持。

以36周龄2型糖尿病(db/db)小鼠为模型,每日给予西地那非10mg/kg治疗8周后,结果显示:(1)神经功能改善:坐骨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显著提高,热刺激敏感性改善,足底和尾退缩潜伏期缩短20%-25%;(2)结构与血管修复:坐骨神经功能性血管密度和血流灌注量增加40%,皮肤内表皮神经纤维密度提升30%,髓鞘厚度增厚18%。表明西地那非可通过改善神经传导、修复神经血管结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挥治疗作用。

结语

这小小的蓝色药片,堪称医药界的“跨界传奇”——从最初针对心血管疾病的研发,到意外成为守护“性福”的核心药物,再到如今在抗癌、护脑、改善肺动脉高压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领域不断展现新潜力,每一步突破都让人看到老药新用的无限可能。

但必须郑重提醒的是,西地那非是严格的处方药,其使用必须建立在明确的适应症基础上,且需排除禁忌风险。千万不要带着猎奇心理擅自滥用,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尽管它的前沿研究成果令人关注,但作为药物,西地那非也存在常见不良反应,比如鼻塞、头痛、视觉异常、心悸等。如果服药后出现任何不可耐受的不适,一定要及时停药,情况严重时需立即就医救治。

说到底,任何药物的价值都需要在科学规范的使用中体现。西地那非的故事还在继续,但对普通人而言,遵医嘱用药、不盲目尝试,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态度。

参考文献

1、Tang H, Wei Z, Zheng B, et al. Rescuing dendritic cell interstitial motility sustains antitumour immunity[J]. Nature, 2025: 1-10.

2、Adesuyan M, Jani Y H, Alsugeir D, et al. Phosphodiesterase type 5 inhibitors in men with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the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 a cohort study[J]. Neurology, 2024, 102(4): e209131.

3、Shi Z, Tiwari A K, Patel A S, et al. Roles of sildenafil in enhancing drug sensitivity in cancer[J]. Cancer research, 2011, 71(11): 3735-3738.Minai O A, Arroliga A C. Long-term results after addition of sildenafil in idiopathic PAH patients on bosentan[J]. 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2006, 99(8): 880-884.

4、Olmos Y, Sánchez-Gómez F J, Wild B, et al. SirT1 regulation of antioxidant genes is dependent on the formation of a FoxO3a/PGC-1α complex[J]. 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 2013, 19(13): 1507-1521.

5、García-Barroso C, Ricobaraza A, Pascual-Lucas M, et al. Tadalafil crosse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reverses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AD[J]. Neuropharmacology, 2013, 64: 114-123.

6、Kwak Y D, Wang R, Li J J, et al.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BACE1 expression by oxidative and nitrosative signals[J]. 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2011, 6(1): 17.

7、德吉玉珍,孟建刚,边巴次仁,等.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高原藏族地区高原性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效果[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5,31(1):82-84.

8、万韬,王洪,李冶,等.西地那非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5,22(2):17-22.

来源:医学论坛网

供稿:唐力行
编辑:李顺萍 木槿

审核:梨九

排版:蓝桉

封面图源: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