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文化贯古今
——管窥萨满传布区域与“暗物文明”研学侧记(上篇)
七溪山人
辽宁九顶铁刹山
引言:
萨满,古老神秘的灵魂沟通者。
萨满源自穆斯语,意为激愤、不安和癫狂的人,是图腾信仰中的专职祭祀。他们作为神灵与百姓间的桥梁,通过镜像信息或意识交流预测吉凶。萨满文化广泛存在于通古斯诸民族中,如满族、彝族等。萨满在恍惚中,灵魂能飞天遁地,沟通人与神灵。获得超自然能力,他们使用萨满语及宇宙语与灵界沟通。
萨满仪式包括跳神、祭祀和长诵神歌,服饰法器各具特色。神鼓的声音象征宇宙变化,腰铃摇响代表风雷,召唤神鬼。萨满传承有三种形式,天授、族选和学习修炼。
萨满艺术,体现在神韵、神武和神图上,表演过程极具感染力。
萨满信奉万物有灵,通过祭祀活动获得灵性能量,维护传统习俗。
萨满认为,宇宙存在超自然力量,万物都有神性,人、亡灵和神灵共处一世界,他们可被神灵附身,灵魂外出,有控制天气预言等能力。如今,萨满已演化成东北的出马仙,为雇主消灾祈福。
萨满文化古老神秘,传承至今。田铁武先生说,“最好能把萨满传布情况也作一个梳理”。
恰好,有缘拜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撰文《巫觋——探究文明起源的重要问题》(来源:中国文化报 人民网刊载,2013.9.6日),助推深入研学。采撷其有关内容,对“萨满进行了详实调查,萨满教在北方诸民族中普遍存在。巫觋是分类型的,亚洲南部、非洲为巫,美洲和亚洲北部为萨满,我国是两种巫觋的交叉地带。在大量民族学资料的基础上,我意识到,巫觋、萨满是各民族的普遍信仰,没有一个例外。巫觋和萨满是原始民族的精神领袖,掌握知识比较丰富。他们是人神之间交往的媒介,又是原始科学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掌握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懂得巫术和原始知识。”
杜钢建教授在《可萨人与茶陵炎帝和少昊文化》(《文明源头与上古茶陵》,华龄出版社,2021.11)指出,“哈萨克斯坦的可萨人族群是少昊裔子允格后裔的一支。”根据《史记》和《汉书》等史籍记载,可萨人属于塞种人。在早期,可萨人族群的祖先从大湘西地区逐渐迁徙北方和西方。可萨人族群在公元2世纪末出现于里海和高加索山脉之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据“古今探索队”(2025.7.13)报道,“原来美洲不是美国人的,而是我们的。事情的起因是在9年前,一支考古团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国家岩画遗址公园中,发现了一些字符,而这些字符也很特殊。因为他们不属于美国任何时期的文字,并且通过科技人员检测,已经初步能够证明,这些字符是来自3300多年前的中国甲骨文岩画。
这一下,考古专家都懵了。这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怎么突然就成中国的了?于是他们翻阅大量文献去求证这些话的内容。最后证明,这还真是我国殷商时期的占卜祭祀仪式。好家伙,难怪古人一直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原来是我们的祖先,早在3300多年前就已经把美洲大陆探索过了一遍。”
同时,暗物质文明揭示,在量子力学的最深处,科学家们正在揭开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那就是,你、我、他,其实可能只是同一个存在,在不同时空、不同坐标中的无数映射与重复。这个世界,看起来充满了个体、身份与边界,但当我们回到构成这一切的最底层单位,那些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时,却惊讶的发现:无论是电子、中微子还是夸克,它们之间竟然没有任何本质差异,它们是完全一样的,不可区分的,不带编号的,它们不会留下任何身份标签。哪怕你将两个电子互换,整个宇宙的状态也不会发生哪怕一丝一毫的改变,就像你把两个同样的镜子对调,倒影依然如初。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全同性,它并不是某种理论猜测,而是被一再验证的物理法则。
一、萨满上古史尚存
杜钢建教授指出,萨满文化之所以在欧洲盛行,溯源与可萨人、萨宾人的源头有关。
(一)与茶陵炎帝和少昊文化有关
茶陵炎帝和少昊文化是可萨人文化的源头。少昊后裔允格是可萨人包括罗斯柴尔德等德系犹太人家族的祖先。
在西突厥统治时期,可萨人族群称为突厥人中的强大部落。可萨人的语言属于突厥语言。突厥语文字源于大湘西古文字。
哈萨克斯坦的可萨人族群是少昊裔子允格后裔的一支。可萨(Khazar\Casar)也称葛萨、葛截、哈萨、凯撒等。凯撒一名最早源于可萨人族群。在早期人类命名历史上,取名一般与特定族群的历史文化有关。可萨人是塞种羌戎人与乌孙、大月氏、康居人、奄蔡人、大夏人混合形成的哥萨人,也称萨迦、萨克、塞克等。塞种本允姓之戎。
根据《史记》和《汉书》等史籍记载,可萨人属于塞种人。塞种本允姓戎人,祖先源于少昊裔子昧之后裔允格。昧之子有允格与邰骀。允格是可萨人的祖先,邰骀是犹太人的祖先。帝喾之子后稷也被封在邰骀的封地。邰骀和后稷都成为犹太人的祖先。允格是可萨人族群和亚历山大即乌弋山里人等族群的祖先。
(二)与大湘西地区族群的祖先迁徙有关
1、里海也称可萨海。
在早期,可萨人族群的祖先从大湘西地区逐渐迁徙北方和西方。可萨人族群在公元2世纪末出现于里海和高加索山脉之间。因此里海也称可萨海Kaspian Sea。俄罗斯的基辅最早是可萨人建立的。西方书籍称可萨为哈扎尔。可萨人后来转入铁勒部族,逐步形成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简史》对此有说明。可萨人于2世纪末大规模出现在里海、高加索山等地。可萨人对俄罗斯地区早期文化的影响很大。阿拉伯历史学家称伏尔加河为可萨河。可萨人建立基辅后长期统治基辅。在西匈奴统治时期,可萨人附属于阿提拉王。阿提拉死后,可萨人占领亚美尼亚等地近半个多世纪。
公元七世纪可萨人即哈扎尔人(Khazars)在中亚地区建立可萨汗国Khazaria。可萨人即哈扎尔人曾经也是西突厥的部族,称为可萨突厥。
可萨汗国一度成为最大的突厥汗国,辖区包括现今格鲁吉亚、达吉斯坦、俄罗斯的一部分、东乌克兰、阿塞拜疆等。可萨人族群曾经在不同时期信奉过萨姆教、拜火教、景教等宗教。公元850年左右,一部分可萨人族群改宗信奉犹太教。因为遭到基辅罗斯和东罗马国的交替攻击,可萨汉国灭亡于1030年。
可萨人族群中信奉犹太教的部分后来成为德系犹太人。德系犹太人出自可萨人即哈扎尔人Khazars。可萨人即哈扎尔人Khazars中有族群曾经信奉犹太教。德系犹太人自称为犹太教的古代哈扎利亚人即哈扎尔人的后裔。作为可萨人后裔的德系犹太人曾经居住在德国、波兰、白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地。作为可萨人后裔的犹太人社群起初是在莱茵河流域形成的。
可萨人曾经对斯拉夫人收税。在蒙古时代,可萨人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是代表蒙古人的收税人。波兰的克拉伊人也是可萨人的后裔。
2、可萨部落远征欧洲。
公元895年马扎尔人远征中欧时有7个可萨部落跟随远征,到达欧洲。公元9世纪东罗马皇帝兼历史学家君士坦丁七世论及马扎尔人源自突厥。突厥可萨部落的贵族控制马扎尔人的王室。马扎尔人的阿尔帕德大公来自可萨人。可萨可汗曾经以马扎尔人宗主身份任命阿尔帕德为马扎尔人的大公。马扎尔人定居潘诺尼亚后,仍然为可萨人的臣下。当时可萨人族群大量居住在匈牙利地区。匈牙利阿派特王朝时期的贵族中还有称为kozar的可萨人家族。
可萨人到达欧洲以后,曾经与东罗马帝国保持友好关系。在公元626-628年的战争中,可萨人的可萨可汗动用四万兵力帮助东罗马攻击波斯。可萨人与东罗马之间的王族联姻使得两国关系得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友好关系。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五世与可萨可汗的女儿结婚,生子成为东罗马皇帝利奥四世,也称为可萨利奥。可萨利奥在位时间为公元775-780年。
匈牙利的许多城镇地名还保留有可萨人文化,如kozar\kozari\kozarvar\kozard等等。
可萨国君称为可汗,平时不出面。仅仅每四个月在公众面前出现在一次。平时日常的国家管理工作交由可汗訇负责。可汗訇每天觐见可汗,以示恭顺。在西突厥统治时期,可萨人族群称为突厥人中的强大部落。可萨人的语言属于突厥语言。突厥语文字源于大湘西古文字。
3、萨人族群曾属狄历铁勒部族。
根据《隋书》铁勒传记,可萨人族群曾经也属于狄历铁勒部族。根据《唐书》记载,可萨人族群也是回纥族第六大姓的葛萨族群。唐朝杜环《经行记》记载的突厥可萨在西方文献中也称哈扎尔人。根据史书记载,铁勒部落自西海之东,络绎不绝。独洛河北有僕骨、同罗、韦紇、拔野古、覆罗等部落,並号俟斤,蒙陈、吐如紇、斯結、浑、斛薛等诸姓,兵可二万。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則有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烏護、紇骨、也咥、於尼護等,兵可二万。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兒、十槃、达契等万余兵。康国北,傍阿得水,則有訶咥、曷嶻、拨忽、比干、具海、曷比悉、阿嵯苏、拔也未、渴达等三万余兵。傍嶷海東西,有苏路羯、三索咽、蔑促、薛忽等诸姓,八千余兵。拂菻东則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近二万人。此外,还有北海南則都波等部落。虽然姓氏各別,总称为铁勒。铁勒並无君長,属东西兩突厥。随水草流移。十六國慕容垂時的塞北敕勒部、後魏末河西等地区的敕勒部,就是铁勒部。
可萨人成为欧洲犹太人以后,进入权贵阶层,其可萨突厥人的身份和血统被掩盖。在一些西方专家的研究中,可萨人被归为犹太人,称为德系犹太人或者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 Jews)。
根据《圣经》记载,阿斯肯纳兹是诺亚的儿子雅弗的裔子。可萨德系犹太人认为阿斯肯纳兹是他们的先祖。可萨德系犹太人认为自己是《旧约》犹太人的继承人。可萨人因为信奉犹太教而被认为是犹太人。可萨德系犹太人中最著名的家族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该家族影响了欧洲的皇室家族血统,并且逐渐掌控全球各国的银行体系。而今世界上的巨富家族多为可萨德系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是美国联邦储备局的最大股东。
茶陵炎帝和少昊文化是可萨人文化的源头。少昊后裔允格是可萨人包括罗斯柴尔德等德系犹太人家族的祖先。
在英人即盎格鲁人进入不列颠以前,不列颠人也是以赤狄为主。从历史文献看,不列颠和不列颠人,在凯撒《高卢战记》中记作Britannia和Britanni,在阿庇安《罗马史》中记作Britain和Britons。不列颠人“Britanni”一词表明其与红色人种的“绯类”有关,是绯类Biri的地盘或者是蒲人绯类夷人。蒲人绯类夷人在历史上属于赤狄。“不列颠”一词表明英国早期族群中“赤狄”曾经是主体族群。少昊后裔皋繇的儿子仲甄后裔族群向西方迁徙的历史值得学术界认真研究。
4、萨莫奈人和罗马萨宾是亲戚。
萨莫奈人的蓬提阿斯将军在演讲中指出,萨莫奈人和罗马萨宾人Sabines是亲戚,萨莫奈人是萨宾人的后裔。萨宾人即西伯人是在西周初期由阿拉伯也门地区的杜伯率领下进入希腊和意大利地区。
罗马皇帝中的韦伯乡皇帝和克劳狄皇帝都是出身于萨莫奈人和萨宾人的罗马文化的重要创建者,也是罗马人的重要来源。萨宾人于公元前268年成为罗马公民。
湘西自治州地区古代方国中,王母国文化随着湘西族群迁徙到西方,影响到古埃及和古希腊等地区的女王文化。廪君国文化随着廪君后裔迁徙到西土两河流域,传播到巴比伦等地区。湘西地区的土司王国文化中的祭司文化等影响到世界各地的祭司文化。
“萨玛”在侗族人民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威望,这位女神在整个侗族地区(至少在南部侗族地区)都在敬奉,她是侗族人民心中的神。《侗族萨玛节》2006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三)可萨人的肤色分成两种
穆斯林史家伊斯塔克里指出,可萨人分成两种,白可萨人ak khazar与黑可萨人kara khazar。白可萨人比较英俊,肤色白,头发红色,眼珠蓝色。黑可萨人皮肤紫黑色,类似某些看似黑人而实属红黑色的印度人。可萨人的肤色与茶陵炎帝和少昊族群文化有关。
可萨人到达欧洲以后,曾经与东罗马帝国保持友好关系。在公元626-628年的战争中,可萨人的可萨可汗动用四万兵力帮助东罗马攻击波斯。可萨人与东罗马之间的王族联姻使得两国关系得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友好关系。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五世与可萨可汗的女儿结婚,生子成为东罗马皇帝利奥四世,也称为可萨利奥。可萨利奥在位时间为公元775-780年。
作为塞种人的可萨人在人种方面有白狄和赤狄之分。炎帝的后裔多为赤狄,少昊的后裔多为白狄。
二、萨满,古老神秘的灵魂沟通者
(一)萨满祈福
萨满,古老神秘的灵魂沟通者,源自通古斯语祈福。萨满文化古老神秘,传承至今。
萨满巫师是许多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他们被认为能够与灵界沟通。为人们带来神秘的力量和智慧。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被视为治疗师、领袖、传统守护者和灵魂导师。
萨满巫师所具有的神奇之处,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神秘仪式和仪式上,还体现在他们的智慧、洞察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中。
首先,萨满巫师被认为能够与灵界沟通,这是他们神奇之处的重要体现。在许多文化中,人们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和存在,而萨满巫师则被赋予了与这些力量沟通的能力。他们通过祷告、舞蹈、歌唱和草药疗法等方式与灵界进行交流,以获取智慧和力量,为人们带来治疗和指引。这种与灵界沟通的能力被认为是神奇的。因为,它超越了人类的感官和理性认知,给人们带来了无法解释的神秘体验。
其次,萨满巫师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洞察力,也是他们神奇之处的重要体现。在许多部落和社区中,萨满巫师被视为智者和领袖。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为部落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他们对自然、宇宙和人类生活的深刻理解,使他们能够预见未来,解决问题,并为人们带来智慧的启示。这种智慧和洞察力,超越了一般人的认知水平。给人们带来了敬畏和信仰。
此外,萨满巫师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他们神奇之处的体现。在许多文化中,萨满巫师被视为自然的守护者和平衡者。他们通过仪式和祈祷与自然界建立联系,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他们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尊重,使他们能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为人类带来福祉和平衡。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萨满巫师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也使他们成为社区中备受尊敬的存在。
总而言之,萨满巫师所具有的神奇之处,体现在他们与灵界沟通的能力、智慧和洞察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之中,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为人们带来神秘的力量和智慧,成为社区中备受尊敬的存在。他们的神奇之处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仪式和仪式上。更体现在他们对人类和自然的关怀和关爱之中。因此,萨满巫师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神秘而神奇的存在,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尊重。
(二)由巫觋、萨满探究文明起源
著名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当笔者阅读他撰写的《巫觋——探究文明起源的重要问题》时,眼球一亮。采撷如下:
1、正确认识。
说起巫觋、萨满,现代人很自然地把他们与装神弄鬼联系在一起,对他们的真实地位已经不知其详了。其实,他们也有过辉煌,也有产生、发展、没落的历史过程,而且他们与人类的早期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为了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童年,研究人类的文明起源,就有必要认真地讨论巫觋的问题,给其以历史的正确评论。
巫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因以巫觋为核心展开宗教活动而得名。最早的宗教主持人是氏族长、部落首领,后来才有巫师。
我国古代称“巫觋”,女性为“巫”,男性为“觋”。《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所谓“事无形”,即指看不见的鬼神,但请神必须歌舞,可见巫是人与鬼神的媒介,是巫教的执行者,又是通晓歌舞的人。
对巫觋问题,我过去也没有当回事。后来的民族调查实践改变了我的看法。
2、参加调研。
1961年暑假,文化部文物局邀请翦伯赞、吴晗等专家赴呼伦贝尔考察,翦先生还写了一本《内蒙访古》,颇有影响。他们还提出一条建议,希望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文物收藏起来,以备将来研究和展览之用。这些意见引起了在京学术界的共鸣。当时主管文化、文物的领导很快接受了专家们的建议,并责成中国历史博物馆去完成这一使命。当时我刚从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领导知道我参加过1958年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就派我去进行民族文物收集工作,调查民族历史情况。
我起初是前往内蒙古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地区调查,收集一千多件狩猎文化实物。其中对该族的萨满进行了详实调查,萨满教在北方诸民族中普遍存在。事后转赴云南,对西双版纳傣族、丽江纳西族、泸沽湖摩梭人、凉山彝族进行了全面调查,征集数以万计民族文物。其中对当地民族的巫觋进行了调查。
巫觋是分类型的,亚洲南部、非洲为巫,美洲和亚洲北部为萨满,我国是两种巫觋的交叉地带。我的调查主要是在上世纪60年代,“wenge”后又进行补充调查,地域范围也扩大了,远及海南、西藏、青海、四川、新疆和东北三省。其中的巫觋和萨满文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青年时期我大量收集史料,到了中年以后,就把重点偏向研究了,进行一定的理论升华。在进行多年调查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多学科的比较研究,最后写成学术专著,以《巫与巫术》为书名在1983年发表,书中对巫的兴衰、信仰、职能,以及与历史、文学、歌舞、科技、天文、历法、医药、法律等的关系,最后是与人类文明起源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3、民族信仰。
在大量民族学资料的基础上,我意识到,巫觋、萨满是各民族的普遍信仰,没有一个例外。巫觋和萨满是原始民族的精神领袖,掌握知识比较丰富。他们是人神之间交往的媒介,又是原始科学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掌握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懂得巫术和原始知识。
到了巫觋晚期,即祭司出现以后,他们在文明起源上也有重要作用。如关于文字的起源,人类最初是没有文字的,但是祭司起初以图画记事,进而发明了象形文字,无论是商代的甲骨文,还是纳西族、摩梭人的象形文字,都是巫觋的文字,一般民众并不使用文字。
我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做过许多调查,当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书。最初是用图画绘制的,后来才发明了各种象形文字,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巫觋在文明起源上有过重要贡献。
巫觋,特别是地位较高的祭司,应该是医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史记·屈原赝生列传》引西汉贾谊的话说:“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因为古代占卜、行医都为祭司所掌握,正是在“卜医之中”孕育、产生了后来的知识分子,所以贾谊的话,正反映了知识分子来源于巫觋的历史事实。所以,巫觋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史前社会的重大问题,也是民族信仰的重要内容。
《巫与巫术》出版之后,受到学术界的肯定,读者反映良好,不过它是30年前的著作了。而今,我又进行一些补充、修改,增加了《巫与文字》一章,成为新的修订本,为了突出祭司的历史地位,现在书名改为《巫与祭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为什么要突出祭司的地位呢?
肯定地说,在社会生活中,祭司是大巫,是宗教首领,又是继承、传播文化的智者;在政治上,祭司是部落首领或王者的助手,参与决策,起军师作用,有的大巫就是由贵族成员担任的,或者集王与祭司于一身。但是在我国远古时代,王权高于神权,王为主,祭司为臣,祭司是王权的附庸。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立与形成,除了依靠军事暴力之外,还要借助于宗教的帮助,这是古代社会的两大支柱,从巫觋分离出来的祭司,在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明起源的过程中,祭司积累了私人财产,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成员,还对文明时代的早日来临起了催生作用,从这种角度说,祭司是文明起源的催生婆,这可以从祭司和战争、法律、礼制、文字的关系得到说明。
……
自巫觋产生以来,人类走过了数百万年的历史过程。数百万年,沧海桑田,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科学文化有了高度发展。但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巫教在地球上某些地区仍然存在着,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各国还相当活跃。就中国来说,在一些农村和民族地区还有巫师在活动。巫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具有巨大的惰性和顽固性,并不会随着经济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更何况巫教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历史之久,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其他宗教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巫教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与人类共始终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属于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当然最后也将走向消亡。
万事开头难。巫的研究,是一个难以在短时间内攻克的课题。历史的攻坚,过去多依仗于古代文献,但是有关巫的记载相当缺乏。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二维”方法,即利用古代文献与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相结合,又将古史研究方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做任何一门学问,或者做任何一项课题研究,都不能个人包打天下。我对巫的研究是历史性、阶段性的成果。做学问好像是一场无终点的接力赛,每个人只能跑好自己的一棒,但要跑好,有特色,如此一棒一棒的跑下去,才能使所要探索的问题进一步完善。
宋兆麟研究员希望后来者,写出更美好的作品,把巫觋和萨满文化的探索推向更高的水平。
(三)探访现实世界中的萨满
1、灵魂分为三部分。
萨满认为,灵魂分为三部分,这是现实世界中真实的萨满。
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出马先”带着浓浓的地域特色,近几年在网上越来越火。关于出马仙的争议一直很激烈。是真有其事还是骗人的?是迷信还是民俗?是装神弄鬼还是确有本事?这种从古老萨满文化衍生出来的近代民俗到底有什么运行规律?所谓的心到底是什么?
萨满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命、魂、符,真魂出马仙说的灵魂出窍,元神出窍,大多是对“符魂”的运用。
同时有专家提示,现在很多自称有感应的人身份不明确,很容易出现行业道德问题,“符魂”离体,还可能导致认知障碍。
对于确实有仙缘的人,更需要系统学习训练,避免和假心混为一谈。心诚则灵,“非诚”勿扰,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萨满文化仍在延续。
(1)相信万物有灵。
东北的萨满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以萨满教为中心。在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中广泛流传萨满教是一种多神教,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神灵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
因为走访辽宁本溪,尚吉拉姆(化名)引领到了太子河畔仰望星空,聆听她用“宇宙语”进行交流,翻译后明确告诉,“你是负有某种使命而来的人,高维人需要你,我们将配合工作。”同时,在华淑贤、胡艳萍、何秀芳、周志香的陪同下,谒拜了“九顶铁刹山”,阅读“天官赐福”、“地官消灾”,祝融融冰、共工布雨,天地自然,唯德化育,增强了许多感性认识。
(2)跳神仪式。
萨满跳神仪式是萨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进行,为人治病,教心萨满。举行祭神仪式。萨满跳神仪式的程序包括请神、“领神”和送神。请神,即向神灵献祭,降神,即用古语呼唤神灵的附体,领神,神灵附体后,萨满带神立即送神,即将神灵送走。
在东北,不同民族的萨满有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氏族之间亦不尽相同,但基本程序是完全相同的,由此构成了阿尔泰语系诸族萨满仪式的基本架构。例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都有祭敖包的萨满一节,鄂温克族的奥米纳隆、鄂伦春族的奥米南、达斡尔族的沃米南,都是同一性质的萨满集会活动。
(3)文化融合。
东北的萨满文化。还与其他宗教和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例如在满族文化中,萨满教与fojiao、道教等宗教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同时,萨满文化还与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总之,东北的萨满文化和规矩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它们是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2、萨满崇拜方圆。
(1)神灵具象崇拜。
萨满教的崇拜体系,主要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其核心在于通过神灵中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管窥高庙文化遗址中的“方圆”,主要体现在其陶器纹饰和建筑结构中,反映了7800年前古人对宇宙的认知体系。如八角星纹采用“外圆内方”构图,外层圆形代表天体运行轨迹,内层方形象征大地稳固,八角对应四时八节。“这种方圆组合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实物证据”,与《淮南子》中“头圆象天,足方象地”的记载完全吻合。
尤其是祭祀场,发现的呈现“双柱环梯”结构,象征连接天地的建木天梯。考古学家贺刚认为,双柱代表天地两极,“环梯”则是人神交通的通道,与《山海经》记载的“众帝所自上下”形成互证。
还有太阳崇拜的双重表达,在高庙的白陶艺术中,方与圆均可作为太阳符号,其中十字架构的太阳图形尤为典型。
高庙遗址的高庙文化遗存,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远古人类对神灵具象崇拜和虔诚祭祀的真实场景。他们为我们构建了我国最古老的并被后世传承的神灵体系,奠定了中国上古宗教信仰的基础。商代甲骨文所载及后世所奉祀的神祇都源于此。
(2)祖先崇拜。
萨满教认为祖先的灵魂以特殊形式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并与现世保持联系。祭祀祖先被视为维系家族血脉和精神传承的重要仪式,常见于重大节庆或重要人生仪式中。
(3)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通常与动物或自然元素相关,例如熊、鹿、鹰等动物被视为神圣象征,通过特定仪式与其建立联系以获得庇护。这种崇拜既体现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自然崇拜。
萨满教将山川、河流、日月等自然元素视为神灵的化身,通过祭祀表达敬畏。这种信仰,既包含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也强调通过仪式,维持生态平衡,部分原始部落至今仍保留相关传统。
管窥自然崇拜,自然涉及“从驱兽到驱傩”的漫长岁月。
“傩起源于原始狩猎活动”的假说,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这种假说认为,它有一个从驱兽到驱傩的发展过程。
狩猎,是人类延续了几百万年的生产项目,在驱赶中猎取动物是一种基本的技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长期的狩猎实践,人们不断观察和摹仿动物行为,在狩猎之余也会手舞足蹈,以表达狩猎成功的喜悦和对动物的喜爱,并力求摹仿得逼真。这便是原始驱赶式群舞,一种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艺术。
稍晚,发明了面具狩猎法,人们靠着面具伪装,接近和袭击野兽变得比较容易,狩猎成功率大为提高。人们便以为面具本身具有某种力量,因而产生了崇敬甚至敬畏面具的心理,早期的狩猎面具是假形和假头。在原始假面驱赶式群舞与原始巫术结合之后,逐渐演变成原始假面式巫舞;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驱赶“巫舞”逐渐转向以农耕为主题,成为农业社会的驱赶式巫舞。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早期人类,本来就有相对不同的生活状况。私有财产的出现,促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在我国,就有定居的旱作农业、稻作农业、半定居农业、草原游牧业、高原农牧业等不同经济类型同时并存。最迟到青铜时代,便形成了中原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北方萨满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至少在考古学上,它们之间有着质的区别。进而造就了许多不同形态的假面驱赶巫舞。在中原,则形成原始傩仪。
据资料,继王国维之后,20世纪30年代,留学日本的学者岑家梧著《图腾艺术史》一书。书中主要介绍西方学者有关原始图腾艺术的研究视角以及成果,同时附录《中国图腾跳舞之遗制》一文,对中国古代文献中与图腾相关的“巫风傩俗”进行了归纳。作者认为,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百兽率舞”,就是原始人类拟兽舞蹈的遗绪。文中还梳理了经、史、子、集中的典型事例,以及各地民间习俗中的牛舞、祈年舞等等,文中写道:“关于傩舞、傩的起源,传说皆运用模拟动物的跳舞以驱逐四方疫鬼。”
3、探索通灵的萨满。
据“报读百科”《探访现实世界中真实的萨满》报道,采撷如下:
这是现实世界中真实的萨满,他们被认为是人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人,透过深度恍惚状态能够与祖先取得联系。他们能够诊断和治疗疾病,并指导人们通过精神体验来预测未来。
在这期的“报读百科”中,我们将深入蒙古了解一下当地人民的真实生活,探寻仅存为数不多真正的萨满。揭开这些据说能够通灵的萨满神秘的面纱。
萨满教主要流行于北亚、中亚、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区,它是一种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的宗教。萨满教强调与自然界和神灵的联系。其中蒙古的游牧文化深受萨满教的影响,甚至羊群生病都要去寻求萨满的指引。
但是,想要找到真正的萨满,并不容易。需要穿越厚厚的冰和横跨整个蒙古大陆,好在沿途的风景足够壮丽,并不会使人觉得厌倦。
在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的雕像依旧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除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还有大量蒙古包建筑,这种由木板和粘布制成的可移动房屋不破坏自然环境,与萨满教尊崇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
虽然藏传fojiao是蒙古的主要宗教,但是仍然有很多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是他们文化和精神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满教相信存在许多神灵,他们掌管自然界的各个方面,比如山川、河流、动物等等。“萨满”通过祭祀、舞蹈和这些神灵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对人的行为做出预测和指导。
由于游牧民族深受大自然的影响,也就很好理解萨满教的奥秘。所有的动物、植物和自然元素都拥有灵魂,而萨满就是链接他们的纽带。信徒们认为,萨满可以通过传统仪式改变自己的命运,以获得美好的城市生活。
经过漫长的旅途,终于到达了萨满居住地的附近。这里是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边界,有13座敖包,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它们分别代表着12生肖,这些敖包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地方。人们在这里留下石头、硬币、丝织品等礼物,用来表示尊重和感激。
历经长途跋涉,现实中真实的萨满,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他戴好面具,穿好传统的萨满服饰,开始表演古老而强大的现场仪式。萨满通过舞蹈,使自己进入恍惚状态,信徒们认为他们可以与自己的祖先取得联系,帮助人们在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沟通,而且可以杀死周围的所有邪灵,为祈求者消除将要到来的厄运。
萨满的使命是将大自然的意思,传达给人们尊重的土地、动物和祖先,这是萨满教的三大支柱。牧民的牛群大量死亡,萨满告诉他们,你从大自然之神那里夺走了太多的资源,你的牛群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给予大自然一些回馈,这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人、动物、自然都是有联系的,只不过在城市之中的人无法深切感受。对于牧民来说,动物、植物自然元素是可以影响他们的生活的,所以他们必须深深的尊重和敬畏。一旦面具被摘掉,萨满就流露出人性的一面,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疲惫,他所有的精力都用来为别人谋求福祉。
萨满通过精神世界,穿越自己的身体,并传递信息给世人,治愈人们,并驱逐邪灵,吸收信徒负面的能量,解决他们的苦恼。
这是他们的使命,哪怕是在最荒凉的野外,人类的精神世界也与现实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萨满”伟大的精神实践,发现祖先的智慧,拥抱现实世界的美丽,努力通往更幸福的生活。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不论你信奉什么,这都是一次自我发现的精神之旅。我们是谁,要去向哪里,每一个人都需要有勇气去探索自己的灵魂边界。
(待续)
2025年8月6日
(作者:胡玉明,笔名“七溪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