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闲人闲作客
湖南卫视的《左宗棠收复新疆》纪录片终于开播了。
为什么用“终于”,因为早拍好了,只因各种原因,而迟迟没有播出。能拍想必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吧
现在不仅播出了,还是在湖南卫视,在这个以综艺娱乐出名、“娱乐至上”的省一级卫视上,以黄金档公开播出。
这消息震惊掉一部分人的下巴,也是情有可原。
这段历史由于涉及晚清边疆治理、民族关系等复杂议题,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是“禁区之中的禁区”。
极少人会主动去涉猎这段历史,因为会变得不幸。
而咱们从小学习的历史教科书,也不会详细去展开介绍这段历史,所以大家都明白这个“禁中禁”了吧。
如今湖南卫视《左宗棠收复新疆》将这一段少有人涉及,宏大、深远、深刻的历史题材呈现在大众眼前,无疑是打破了这长期以来的人为式的集体沉默,值得铭记。
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纪录片,而是一次集体记忆的重构,是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加固。
01 左宗棠——“晚清最后一块硬骨头”
1864年,新疆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清叛乱。
在清政府内忧外患之际,来自中亚浩汗国的阿古柏,又来横插一脚,趁机侵入我国南疆。
1867年,他跑到南疆之后,自立为汗,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政权,“洪福汗国”。
这就是历史上的“阿古柏事件”。
而俄国,打着攻击阿古柏的旗号,跑到我国新疆把伊犁给占了。伊犁只是俄国的餐前小菜,他的目标,是整个新疆,甚至更多。
俄国对新疆的垂涎,使得英属印度非常不满意。之后英国就整幺蛾子,和阿古柏签订了《英阿条约》。
总之,情况非常复杂,而新疆在英俄的较量下,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堪称波谲云诡,风云变幻。
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非常关心新疆的局势,并且已经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出兵收复新疆。
这么一拖再拖,到了1875年。
1875年,朝廷内阁会议上,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的激烈辩论。
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对于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的提议表示强烈反对。
他们始终认为“海防”重要,新疆属于后院,还是长满杂草的荒芜后院,就算后院着火了也不及前院重要。
李鸿章甚至说出: “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了就不要了!”
(李怕是不想与英俄产生冲突,选择妥协。毕竟联俄是李鸿章终其一生的战略思想,他还提出所谓的纵横联合。
还有他认为重心应该放在日本这边,否则终成大患。此时的日本正借着琉球漂流民被杀的借口,开始大举进攻台湾。
让人无奈的是,沿海数10万清军毫无抵抗之力。)
左宗棠听了,当即大怒反驳道:您可真大方! 166万平方公里(有三个湖南这么大),大清版图的1/6,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的拱手相送吗?
林则徐当初的嘱托还历历在目,左宗棠不会轻言放弃。
此后,左宗棠多次向慈禧阐述新疆的重要性,并列出多米骨效应。如:
新疆的安定直接关系到西北的安定,西北的安定又关系到北京的安全。
若放弃新疆,将永无安宁。
您想想,俄国狼子野心,虎视眈眈,他所垂涎的可不仅仅是伊犁或新疆。一旦新疆沦陷,那么他们就进一步会扩张到西北,这之后可不就是到了北京。
慈禧一番思忖过后,觉得左宗棠说的非常在理。只是……如今的清王朝空有虚表,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手头紧,国库空,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
但就算这样,左宗棠仍坚持收复新疆,国库没钱是吧,老子就算是去借,也要把新疆给收复回来。
02
由于左宗棠以一生毁誉作担保,承诺此次西征包揽全局,亲力亲为——指挥作战、地方善后、万里后勤周转、钱粮事宜以及与英俄两国的外交博弈。
清政府终于被说服,于1875年5月3日,正式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新疆军务。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此后长达一年的时间,左宗棠都四处奔走,为此次西征做多方面的后勤准备——还是为钱而烦恼,愁愁愁,筹军饷。
这借钱的过程可谓艰辛,左宗棠一度认为这比打战还难。
一点点凑,左腾右挪,耗尽心力,心力憔悴,百病生。
此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也是在争军饷。
清政府的国库就这么一点钱了,掰成两半,哪边都不够,只能将重心转至一方。
户部能拨给左宗棠的钱,实在有限。左宗棠上报需要1000万两白银,户部的人擦着汗说,最多200万。
你说这能怎么办,难不成去抢。只能厚着脸皮四处去借了。
但就算左宗棠豁出去去借,也是难借到。
好话说尽,威逼利诱,没用,不借。
因为“海防”那边也需要钱。朝廷的大多数人都支持“海防”,包括清政府当局。
更何况还有个李鸿章百般阻挠。
李鸿章仗着自己在朝廷的威望,以及他那过人的交涉手段,到处去打招呼,不是写信给各地督府,就是制造舆论。
反正就是达成一致——别借钱给左宗棠。
令人心寒的是,就连被左宗棠视为朝廷上的政治盟友——林则徐的女婿、两江总督沈葆桢,他也拒绝了左宗棠的请求。
左宗棠太难了,他伤心啊,老泪纵横。
最后是胡雪岩帮左宗棠凑齐了钱——借了英国汇丰银行的高利贷。只可惜,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李鸿章感觉自己的地位被危及,为此大怒。
然后就联合盛宣怀把胡雪岩给整死了。
李鸿章真是坏胚子。
钱筹够了。
但有一群人还是不甘心,如果他们活在现代,估计也是能玩转互联网的高手。因为他们非常擅长舆论战。
当时上海有个影响力非常大的民间报刊——《申报》
他们拿起笔杆子,就开始猛烈攻击左宗棠。
——说西征之举实为不好,劳师费资。内地已经够乱了,国库又吃紧,根本没必要远征新疆那不毛之地。
想想乾隆年间,举全国之力平定新疆,徒然收回千里旷地,千百万的开支就这么撒出去了,得不偿失,还不如不收回的好。
诸如此类的发言层出不绝。
甚至还打起了胡雪岩借来的那笔款的主意,声称这笔高利贷,利息高的出奇,绝对有猫腻,肯定是胡雪岩在从中暗中操作,贪污挪用了部分钱。
这可把左宗棠和胡雪岩那一个气啊。
本就为借钱事宜焦头烂额,如今还这么多苍蝇纠缠不休。真是一下都能老十岁,心力那一个憔悴啊。
面对这样一群人,你想想,如果后来左宗棠没能成功收复新疆,他的下场会有多惨。
总之肯定会被骂惨,被这群喷子喷死。
但无论外部如何乱,咱们本心不能乱。自己稳了才能办好这件西征大事。
为此,左宗棠还专门写信安慰胡雪岩:频年支持西事,全籍沪局转馈之功,天下所共知者,如果公道宜伸,弟亦岂甘函默。
03
安排好各类事宜后,1876年4月,64岁的左宗棠雄赳赳气昂昂,带着六万湘军,向新疆出征去了。
此次出征,除了筹钱难,其实还有后勤难,要想想那时可没有铁路,从兰州运草粮到乌鲁木齐,1900多公里。
茫茫戈壁,再加上高反,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且甘肃本就缺粮,经常还要从四川和陕西等地调运粮食过来。
这一去,就是6年,总花费6000万两银元左右。
其中仅一年半的时间,左宗棠就成功收回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而此时的伊犁仍被俄罗斯控制着。
没法直接打,那就先谈判吧。结果清廷派了个完全不懂外交的满人崇厚前往,结果可想而知,被俄国人摆了一道。
竟然签下了《里瓦几亚条约》,条约里明明白白写着只还给中国伊犁城,而伊犁城以外的其他地区则归俄国所有,还给俄国赔钱等。总之,这妥妥就是不平等条约,崇厚捅大篓子了,该杀!
得知这一消息的左宗棠,气得几欲要吐老血。最后他只能下命令说:重新谈,谈不拢就打。
结果可想而知,那肯定就是开打。
就这样已经69岁高龄的左宗棠,带着军队和棺材一路挺进伊犁。
要知道古人寿命普遍不长,这年龄已经算很大,当初林则徐退休后去找他夜谈时也才65岁。
你想想这个年纪别人都退休了,而他左宗棠还扛着枪炮,抬着棺材,去打仗。这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吗?
而且年龄一大身体就不由人,小痛、小病缠身是经常的事。
何况左宗棠四处征战,操劳过度,此时的他已然患上了咳血病,非常严重,一下能咳出十几口血,这也难怪他会选择带着棺材去征战。
此一战,视死如归。
如此之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难怪梁启超会称他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只可惜,在新疆收复一年后,左宗棠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绝口不言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
04 左宗棠为何如此执着于收复新疆?
其中原因之一得从1849年说起。
这年垂垂老矣的林则徐辞官归乡,在途径湖南之时,他选择停下了回家的脚步。
他要去见一位从未谋过面的有志青年——左宗棠。
这时的左宗棠37岁,自称“湘上农人”,还未出道,家里蹲,正迷茫。
(左公前半生20多年都处于低谷之中,经历了各种失败——
“家道中落”“科举失利”“裸辞在家”“身无分文”“上门女婿”,所以此刻他还属于“躺平”ing,在家中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林则徐的此次会面,成了左宗棠后来一鸣惊人的始端。
两人就这样江畔夜谈,彻论时局,好不畅快!
林则徐还将一幅手绘新疆地图郑重交付给他,并语重心长的嘱咐他“西域未靖,愿以宏志相托”。
(说到林则徐与新疆。
林则徐则自虎门销烟后,便被以“误国”之罪贬到新疆伊犁。
他在这片土地上,过着塞外牧野的生活,带领士兵勘垦屯田、兴修水利,还将中原的农耕之术教给当地居民。
有志之人到哪都不影响他发挥自己的雄才伟略。
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在伊犁呆的这三年,让他看透了许多。
他凝望着眼前的边陲山河,长叹一声——“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如今当年害怕的事情已然发生,伊犁还真被“长毛子”霸占。而自已垂垂老矣,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很看好左宗棠,予以厚望,便有了此次见面。)
左宗棠当即接下了此地图,便有了两人的“湘江之约”。
我,左宗棠,将誓死守护新疆,夺回新疆的大业就交给我吧!
“虽千万人吾往矣。”
05看左宗棠如何打下这场漂亮战,收回新疆
新疆地域这么广阔,怎么个打法,非常考验行军指挥之人。
要是6万湘军一股脑全上,以为以多击少就能全胜,那就太肤浅了。这样不仅后勤吃不消,还容易全军覆没。
我们左宗棠可不打没有准备的战。
他选择精简化部队进攻,6万大军只抽2万精兵前往前线出征,主打一个精而强。
一支好的部队,得有一个好的将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那么这个将领,该选谁呢?
左宗棠一番思忖过后,心中有了人选。这人就是外号“飞将军”的他的湖南老乡——刘锦棠。
像西征这种远途征战,需要一个善于长途奔袭的将领。
而刘锦棠三十出头,年富力强,且骁勇善战,左宗棠很看好他。
根据左宗棠制定的西征军事计划——
——“先北后南”
先收复北疆,再进攻南疆。
阿古柏的势力主要在南疆,先攻北疆,从敌人薄弱处开刀,既可避实就虚,又可免了俄国的军事干涉。
夺下北疆后,再将此处作为军储基地,然后从北一路南攻,在地形上也刚好可以避开塔克拉玛干沙漠。
之后就对阿古柏进行团灭,彻底平乱。
再然后就该和俄国对峙,夺回伊犁,收复新疆!
据了解,清军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时,就用过“先北后南”这一招。
——“缓进急战”
“缓进”,这点前文已经铺垫好多了,左宗棠为了打好这场收复战,也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筹军饷、囤积草粮、整顿军队等等的准备。
左宗棠说,在未开战之前,咱们的准备要慢,其实是想急也急不来(筹钱好难呐)
总之,后勤准备要足。
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才能稳步支持我们开战后的急攻、猛攻。
一旦战争的号角吹响,就绝不给阿古柏任何喘息的机会,打他个落花流水、措手不及。
为什么速战速决这么重要呢?
首先,咱们的后勤资源有限,而且新疆天高皇帝远,输送任何物资都千难万险,意外多多。
其次,就是不要给英国和俄国反应过来的机会,不然必来干涉。
最后,无论打什么战,速战速决,百利无害。
1976年4月7日,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正式打响。
左宗棠从兰州移营肃州(酒泉),刘锦棠则作为前线总指挥带领着2万精兵分批进入新疆。
先进攻乌鲁木齐,再一路打到吐鲁番
这一打就是从春天打到了冬天。
11月6日,北疆除伊利以外的地方,已全部收复完毕。
此刻的新疆白茫茫一片,雪花无声地落在了雪山上、落在了平野里,落到了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这里的一切都将被覆盖,也都将重新开始。
大雪封山了,军队开启修整模式,来年春天我们进军南疆!
次年4月,在这春回大地之刻,清军又以破竹之势拿下了吐鲁番,彻底将南疆的门户打开。
阿古柏的大势,已去。他们的首领,气急暴病而亡。
首领一死,内部权利之争,四分五裂。
这一路打下来,酣畅淋漓。春去秋来,转眼已是秋天。到9月,左宗棠的军队已收复南疆八城。
继续乘胜追击。
刘锦棠又率着部队向南疆西四城攻去。12月,收复了碦什葛尔,阿古柏余下部队见机不妙,逃到俄国去了。
后终于在1878年1月2日,左宗棠部队已收复除俄国盘踞的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新疆之战,胜!
接下来,就得和俄国在谈判桌上,讨论伊犁的事宜了。
但是俄国不仅狼子野心,还狡诈非常,于是就有了前文所说的左宗棠抬棺出征挺进伊利,为收复伊利血战到底,哪怕一去无回。
后来周旋许久,于1882年2月24日,俄国在一系列权衡之下决定松口,两国正式签订《中俄改订条约》
至此,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终于再归我大中华版图。
新疆的收复之史,何其不易。左宗棠功不可没!
06
左宗棠收复新疆既然是伟大壮举,
为何成为了后人讳莫如深的历史。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故事从19世纪中叶开始讲起。
此时的东亚史,是一部俄国野蛮扩张,而英国扼制俄国扩张的历史。
而这一时期,对于中国而言,是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
内忧外患,国破山河凋零,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英国的枪炮不断在沿海地区开火。
而我们的边陲地带,又掀起了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腥风血雨。
西南、西北地区,先后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宗教极端主义如洪水般将这些地区淹没,云南大理甚至建立起了所谓的“苏丹国”。
西北五省则陷入厮杀战争,足足十年之久。
而新疆,则在短短两年之内彻底沦陷。
据统计,这么些个极端主义暴乱,导致3000多万人员死亡。
人没了,地也没了。
清政府失去了超过3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权,
就这样,大清不亡,难。
有左宗棠,大清是幸运的,也是我们中国的幸运。
有左宗棠,今天的中国才有现在的完整版图。
否则,如李鸿章这般,新疆说不要就不要了。
那么,我们的黄河以西,将全没了。
新疆成了别人家的,甘肃青海也被抢走,云南等地还自立为国。
我们的国土如果就这样莫名其妙少了足足40%,哪还对得起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
哪对得起当年开疆拓土的先辈们。
而已经69岁的左宗棠,他面对一个被分裂主义和外来势力双重钳制的新疆,夺回本就困难重重。
他顶着朝廷内部的压力,顶着没有资金的压力,顶着山高路远而自己身体每况愈下的压力,顶着英俄丑恶嘴脸的压力,顶着极端势力顽固不妥协的压力。
他的压力,太大太大了。
但是哪怕这些压力如山,也不能把他压垮,他带着棺材,将这作为一场生死豪赌。
命可以没了,但是新疆,一定要夺回!
这就是左宗棠,这就是“晚清硬汉”。
总之,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令人崇敬,这段历史值得每个人记住。而《左宗棠收复新疆》纪录片的播出,也让这段历史拨开云雾见日出,是对“寸土必争”民族气节的最高致敬。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