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血缅怀英雄壮举 手中笔书写时代篇章 一一中国红色女诗人宋歌寻访抗联第一路军纪实
中华名人在线 2025-09-19 02:25:58 作者:zhhmrzx 来源:

心尖血缅怀英雄壮举 手中笔书写时代篇章

一一中国红色女诗人宋歌寻访抗联第一路军纪实

作者:洪安

      男豪杰,女英烈,白山黑水铸革命。忆荣光,铭历史,苦难辉煌永留存。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北京"九三"阅兵式上,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 “战旗方队”中,“杨靖宇支队”战旗光荣受阅,长达十余秒的特写镜头分外夺目。9月14日,“杨靖宇支队”战旗“归乡吉林”,回到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成为白山黑水最为醒目的精神坐标,不朽的岁月铭记着抗联英雄红色的名字。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几年来,伴随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满怀着对英雄的敬意,红色女诗人宋歌踏积雪、顶烈日,走遍了辽吉地区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讴歌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抗击日寇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

第一站:唱响"九一八" 抗日歌,追寻最悲壮的中国红。
      中国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门前,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台历状建筑物——“残历碑”,碑上“弹痕”累累,日历翻展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东北沈阳柳条湖附近狼烟突起,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发布首份抗日宣言《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即《九一九宣言》)‌,号召东北民众抵抗日本侵略,以此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东北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相继崛起了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涌现出杨靖宇、赵一蔓、赵尚志等人民英雄。
      2019年8月6日,宋歌第三次来到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参观了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人民抗击日寇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宋歌感动不已,决定探寻抗日英雄的足迹。

第二站:唱响"关门山"后继歌,追寻最绚丽的中国红 。
      本溪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东北抗联第一军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抗日英雄杨靖宇在此浴血奋战。2021年初,为庆祝中国
共产 党百年华诞,宋歌用中华通韵创作出一百首七言绝句,讴歌了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用实际行动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同 年 6 月 18 日,宋歌应《辽宁电视台 生活导报》栏目组之邀,一同前往本溪关门山录制抗联密营遗址专辑。
      1936年,杨靖宇将军来到本溪县,为了保障抗联军需补给,在大山深处的山崖石壁的内角秘密建立了关门山抗联秘密交通站极为隐蔽,被誉为“生命补给线"。
       交通站从开始设立就严格执行保密措施,从抗联进驻本溪到撤离,关门山的抗联密营和交通站都没有暴露过。
      抗联在本溪县开展游击战的时候,各村老百姓收集的吃穿用和军需物品都是通过各村的村长和抗日救国会把物资定期运到交通站,抗联的军需人员定期来取。因为交通站位置隐蔽,大量军需物资得以安全运往根据地,直到抗联撤离本溪县都没有被发现。关门山抗联交通站遗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抗联老战士黄生发现并指认的。
      关门山抗联密营遗址,位于关门山森林公园鸣翠谷,是在专家考证的基础上,在原密营群遗址附近恢复和重建的,由兵营、秘密仓库、卫生所、枪械所、被服厂、哨所等组成,是红色文化
中 功能比较完善、布局比较合理、构造比较整齐、规模比较壮观的密营群落旧址。通过参观这些密营遗址可以实地感受抗联将士爬冰卧雪的艰苦岁月以及他们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
      站在大山深处杨靖宇密营前,宋歌同辽宁电视台主任记者徐静一起高声朗诵:
征杀绝境扫倭尘,战力竟凭果草根。
喋血从容冰雪地,松风浩浩祭英魂。
      6 月 29 日 18 时,《辽宁电视台》正式播出第一期《红色印记一一重走抗联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第三站:唱响"蒿子湖"密营歌,追寻最火辣的中国红 。
     2023年1月,宋歌冒着零下30多度的低温,顶着刺骨的北风,行走在厚厚的积雪上,每前行一步,都能听到"嘎吱嘎吱''的响声,让寻访抗联蒿子湖密营遗址之路,又增加了内心的敬意。
      蒿子湖抗联密营,位于吉林省桦甸市红石林场辖区老龙岗山脉的密林之中。又称”“南岗头密营” “大顶子密营”,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生前生活战斗的地方,也是第一路军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密营遗址。
      1933年10月,由杨靖宇根据共产国际、中国共青团中央(少共局)和共青团满洲省委的指示组建而成的“抗联少年营”在桦甸县的里面沟伏击战中首次参战,击毙日伪军10人,俘虏10人,缴获武器38支,牲口20匹。在抗日战场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成长为一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少年铁军。1936年少年营改编为东北抗联第一军继续活跃于西征战场。
     1937年至1940年间,杨靖宇一直住在蒿子湖密营,指挥东北抗日战争。一边面对数十倍武装的日本军警的疯狂围剿。 一边抵御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 冒着零下30摄氏度到40摄氏度的低温行军作战。 身无棉衣,脚穿单鞋。吃野菜啃树皮,露宿山林荒野,爬冰卧雪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坚持抗战。
      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并没有磨灭抗联战士的斗志。 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凝聚出了独具特色的密营生活。
     他们用木楞刻成连体式马架子戗子房,顶盖儿用桦树皮苫盖。戗子内有东西两铺火炕,烟囱是用枯心木立的。既能遮风挡雨,又便于伪装成自然地貌,起到隐蔽驻扎作用。(见图)这是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将士做饭的青松灶。为防止敌人发现做饭时冒烟,杨靖宇利用中空树做烟囱,炊烟顺树洞升到树尖散开,减少被发现的可能。
      宋歌趴卧在厚厚的积雪中,亲身感受当年抗联战士爬冰卧雪,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胆气 。

第四站:唱响"靖宇县"英雄歌,追寻最坚定的中国红。
      2023年9月3日,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这一光辉的节日,宋歌从吉林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参观后来到靖宇县,当宋歌走进靖宇县时,随处可见带有”靖宇”字样的牌匾。杨靖宇将军殉国虽然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英雄的名字,从没忘记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征杀绝境扫倭尘,战力竟凭果草根。喋血从容冰雪地,松风浩浩祭英魂。"这首七言绝句,是红色女诗人宋歌专门为杨靖宇将军创作的诗句,诗句概括了杨靖宇将军壮烈的一生,已被收录在《红色诗篇》书中。
      离靖宇县城西南5公里处,远远望去高大的牌楼上,八个镏金大字映入眼帘:杨靖宇将军殉国地。进入园内,一尊汉白玉的杨靖宇将军雕像巍然屹立。蓝天下,杨靖宇将军气宇轩昂,正气凛然,威武、雄壮。在纪念碑后面,矗立着一座纪念塔,由朱德同志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纪念塔顶端镶着铁制的红五星闪闪发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加醒目。 拾级而上,步入《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馆内陈列的照片和历史物件,无声述说着东北抗联战士在杨靖宇将军带领下一心抵抗日本侵略者,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动人故事。从纪念馆走出,站在正气亭下,侧耳细听,似乎还能听见78年前的枪炮声,听见将军带领抗日英雄们气壮山河的呐喊声。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孤绝苦战 壮烈殉国。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前夕,参与杀害杨靖宇将军的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在绝望中zisha,他在遗书中写道:“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第五站:唱响"汤沟"西征歌,追寻最难忘的的中国红。
      1936年5月,杨靖宇率领一军军部和一师部队来到本溪县草河掌密营,召开师以上干部军事会议。会议决定以抗联一军一师为主力进行西征,与党中央及关内抗日武装尽快取得联系。这次会议被称为“抗联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6月28日,西征部队从本溪县铺石河出发,开始了东北抗日联军史上的首次西征。
      为摆脱日伪军的跟踪追击,西征部队昼伏夜行,在山岭中迂回前进,多次与敌人激战,陷入绝境。7月8日,为保存有生力量,师部决定放弃西征计划,兵分三路撤回本溪根据地。7月15日,回撤的西征部队在途经辽阳与本溪交界摩天岭时,与日军驻连山关守备队第二中队遭遇,战斗中歼灭日军中队长今田大尉及所属日军守备队4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
手 枪5支,轻机枪1挺,史称摩天岭大捷。为了纪念这场胜利,杨靖宇创作了《西征胜利歌》:“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收复矣。" 这慷慨激昂的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西征胜利歌》在抗联部队和东北民众中广为传唱,成为凝聚抗日力量的重要思想武器,极大地鼓舞了抗日队伍的士气,在东北抗联战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25年4月6日,宋歌再次参观了位于本溪汤沟的东北抗联第一军的主要根据地,这里也是杨靖宇将军主持军事会议、部署西征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在绿树掩映的半山腰,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纪念碑静静伫立。纪念碑下方的山脚下,是本溪县政府修建的《杨靖宇纪念馆》,纪录了东北抗联两次西征的壮举以及杨靖宇将军铁骨铮铮的一生。

第六站:唱响"天桥沟"传承歌,追寻最热血的中国红。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80周年,寻访抗日英雄足迹。2025年7月28日,宋歌跟随《红色诗篇》一书編辑部,再次来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极为险要的玉泉顶抗联密营遗址。
      玉泉顶是一座独立山峰,孤峰向东倾斜,倾斜面平整光滑,与地面成50度夹角。抗联将士们依托山体倾斜面,剥土掘坑,再用树木枝干和木板支棚,垒壁起一座座简易的木屋,每间木屋里放置一张木板搭建的床铺,可容几十人居住,被称为地窨子式密营。笔者弯腰走进湿冷阴暗、低矮简陋的杨靖宇抗联1军军部,双手触摸抗联密营残留的土炕,凝望着指挥部里第1军第1师作战图,眼前浮现出抗联英雄们飞奔在长白山脉、小兴安岭险峻的密林中,开展游击战重创倭寇的情景。
      1934年7月,杨靖宇将军率领独立师所属部队400余人进驻天桥沟地区,开创了东南满抗日游击区。1936年4月26日清晨,为打击伪双山子警察署,抗联1军1师三团及少年营血战崔家大院,战斗一直持续到27日早晨,宽甸县伪警察队赶来支援,在腹背受敌情况下,部队撤出战斗。22名抗联战士牺牲。当地十多位村民自发组成救护队,抢救伤员。修建手术室、休养室、伙房,加工中草药材,设法进城购买药品,逐步发展为抗联野战医院。抗联在辽东地区作战负伤的伤员都送到这里治疗,对部队休整、提升战斗力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6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杨靖宇将军根据南满抗日战场的实际,决定在天桥沟休整的独立师中设立抗联少年营。全营70多人,平均年龄18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初步具备一定的战斗能力后,少年营小战士们参加了小佛爷沟伏击战和攻打崔家大院等重大战斗,将青春热血洒在了林海雪原的战场,是抗联史上著名的西征行动的先头部队。青山有幸埋忠骨。平坨村高大的抗联烈士纪念碑正诉说着铁血少年悲壮的战斗故事。

第七站:唱响"桦甸"薪火歌,追寻最质朴的中国红。
       2025年8月24日,正值处暑之日,宋歌再次来到桦甸,漫步在桦甸横跨在辉发湖十里荷塘的浮桥上,清风拂过荷香扑鼻,令人陶醉。望着眼前大如伞面的荷叶包裹着粉红的花瓣在微风里摇曳,探出碧绿的罗盘,与晴空 流云相接,宛如天然水墨画‌的景致,让人如痴如醉!
      当天下午,宋歌一行来到《桦甸市博物馆》参观《东北抗联在桦甸》英雄事迹展。
抗联的故事,在桦甸家喻户晓,所到之处皆感受到此言不虚。当宋歌走进纪念馆签到册前,郑重签下自己的姓名后,保安显得热情了许多,滔滔不绝讲起了他爸爸给他讲的故事。
      那是1939年前,当地农民鞠仲奎多次冒险为杨靖宇部队秘密运送给养。一次,穿越林海雪原急行百里运送靰鞡鞋至桦甸夹皮沟营地,返程时,为避免日军怀疑,他以“拾柴”为掩护,机智应对盘查‌。后因拒绝透露抗联情报,被伪警察逮捕,遭受铁链磨脚的酷刑,双脚重伤至“骨露”。又遭受双耳灌辣椒水,以至双耳听不到声音。日军又多次施压让他“陪法场”,他始终坚贞不屈,出狱后表示:“出卖抗联,心里比死还痛苦!”‌
站在纪念馆门前,宋歌坚定的目光望向远方。那是抗联支援者贫苦农民鞠仲奎奔来的方向。

第八站:唱响"奶头山"东满歌,追寻最赤诚的中国红。
      奶头山抗联遗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是东北抗联在东满地区最后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
      仰望老爷岭,崇山峻岭,山雾缭绕中隐现着抗联英烈们的忠魂。宋歌走进奶头山村,迎面出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奶头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石碑,石碑后面是中国唯一一个具有朝鲜族特色的纪念馆。一排白墙灰瓦的特色平房里系统陈列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王德泰领导的东北革命军第二军的英雄史实及红色遗迹。
……
      如今,奶头山村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长白山脉,连接自然风光与边境文化的枢纽,成为“长白山第一村”。奶头山根据地遗址成为研究东北抗日斗争史中不可或缺的珍贵物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崇山峻岭间的抗联密营,铸就中国人永远挺立的精神丰碑,早已同中国人民十四年气壮山河的抗战历史联系在一起,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以敬畏之心去守护那段悲壮而又辉煌的抗战历史,抚念忠烈威名。
      今年是杨靖宇将军殉国85周年。杨靖宇将军的钢铁意志和铁血故事,早已化作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编辑:佚名 李顺萍 李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