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扬威觉法灯——谭嗣同修持佛 法对法制的影响(发言提纲)
作者(左一)在奥城大学法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导言:
大道至简
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中国文化三大支柱儒佛道,儒家追求入世、佛家追求出世、道家追求超世,其最高境界分别是“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历史上三个最著名的“人生境界”说,与儒释道三大最高境界遥相呼应,验证了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谭嗣同全部具备。
复生特别:“晚清思想的彗星”。
120年前,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入中国,“十月革命”还没有炮响,谭嗣同的精神是怎么形成的?曾琦云认为,至今少有人去探究。其实,梳理一下谭嗣同的这种精神,多视角理解那个时代,可能更客观、更全面。
谭嗣同历经15年的学佛修持,他于生死红尘看破,实践pusa行的理念,著《仁学》,自然已臻大彻大悟境界,因此,被称为“晚清思想的彗星”。
(一)主要特征:
1、谭嗣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化的fojiao禅宗文化孕育的一位智者、觉者、伟人。他博学多识,融通诸宗,于禅宗和止观独有领悟和实践。
2、谭嗣同是中国历史文化佛界中“应用佛学”的彗星,又称点燃晚清的法灯——民国先觉。
3、谭嗣同的《仁学》,是19世纪末中国的人权宣言。他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精神出发,大声疾呼——冲决人世间种种网罗——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变法图存。
杨昌济特别看重谭嗣同的《仁学》,影响青年毛润之、蔡和森等。
4、谭嗣同壮烈的一生,直接影响了以后孙黄革命党,他是中华知识分子在政治舞台上一位杰出的变法者。
5、谭嗣同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举世称颂,被称为东方的yesu和亚洲之神。
(二)研究写作谭嗣同的机缘
1、谭嗣同的影响很大,中国近代史不能不讲他。他是19世纪末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具有献身精神的改革家,影响了整个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代人。
2、谭嗣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特色。谭嗣同著《仁学》,同时把自己的头颅献给维新变法,“请自嗣同始”。他的崇高品质和境界,是如何形成的?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我对这位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民国先觉”,有着特别的不一样的情怀,形成学习研究兴趣的原始动机以下方面。
3、万物皆有机缘。
一是2005年赴烟台,在瞻仰南山禅寺有缘首次看到谭嗣同像,陈列于“fojiao历史博物馆”之中。
二是浏阳谭氏家族后裔相邀,逐步形成走读团队。
三是有缘相识新儒学、新仁学的代表杜钢建教授。
四是在文学创作上,得到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唐浩明老师的指导。
五是形成合力,逐步推进。
图为:大汉集团董事长傅胜龙与奥城大学院领导进行学术交流
一、谭嗣同的基本情况(重点与佛有缘方面)
(一)少年历劫,死而复生。
(二)夫妻同道,同住莲花。
(三)金陵参禅,勇猛精进(穿插到第二部分讲)。
(四)博通群学,融汇诸宗(穿插到第二部分讲)。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通眉苾刍、寥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早年好今文经学,曾游历10余省,研求经世致用方案。甲午战争后,投身维新变法运动,结识梁启超,自称为康有为的“私塾弟子”。1898年应召入京,参与新政,变法失败后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之首。
(一)谭嗣同于出生于北京
(二)谭嗣同在浏阳情况
1、谭嗣同在浏阳有第二故居——“浏阳大夫第”。
谭嗣同殉难后,他的父亲谭继洵受连累,被革职回老家后,在大夫第颐养天年,1900年78岁病逝大夫第。
夫人李闰六十岁时,康有为、梁启超合送了一幅横匾“巾帼完人”,将其悬挂于“大夫第”故居次厅,可惜在“wenge”时期被毁,1925年李闰病逝于大夫第。
2、谭嗣同第一次回浏阳。
谭嗣同13岁(1877年)第一次从北京回来在此居住、读书。
主要故事:对对联;
“除夕月无光,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
“初春雷未动,击三通鼓,替天地扬威。”
试“辫子功”(师武术:大刀王五、通臂猿胡七、黄凤歧、刘云田);作联:曾受双戟单刀,长于葛洪者剑。
制作2把七弦琴(雷残、“崩霆”)
参与组织赈灾(1896年,浏阳遭受旱灾)
建立“浏阳算学社”(1896年8月)
(三)谭嗣同少年多苦,任侠成性
1、谭复生的来历,五天死3位亲人。
谭嗣同,字复生,又名佛生,自号壮飞,署名华相众生等。
谭嗣同出生在北京。12岁时,1876年北京发生大瘟疫,他的母亲、长兄嗣贻、仲姐嗣淑,先后五天死于瘟疫,自己也昏迷三日,死而复生。
14岁随父赴甘肃天水途中,因为路途遥远,期间,在“触暑前纵,并日而食,随从仆隶死12人”。
刘云田,抓回中药,才为卧疾的大人挽救了生命。
2、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出生在道吾山——天井坡。
祖父谭学琴,年近半百与28岁的毛开娘(1788-1852)结婚后,连生4子(幼子殇)4女,尔后购得城内周氏住宅——“浏阳大夫第”。
长子谭海峤(字继昇),善武术,任县赈议叙事,九品顶带。
次子谭继墉过继梅树冲,在乡梓教学。
三子谭继洵在家日夜攻读,手不释卷。
3、谭嗣同母亲徐五缘姊妹易嫁的故事。
徐五缘姊妹易嫁的故事,族谱有明确记载。
徐五缘辅佐谭继洵随官北京等地,十年生三子二女。长子嗣贻、次男嗣襄、三子嗣同及嗣怀、嗣淑二女。
4、谭嗣同感受庶母“涵泳其苦”,倍受折磨。
1876年,11周岁的谭嗣同,失去了母亲,心灵上倍感“庶母百般折磨”。
5、少年谭嗣同的游历情况。
谭嗣同资质聪颖,5岁启蒙,十岁随欧阳中鹄学习自然科学,易经、礼记等中国传统思想。12岁时已博览群书,诗词造诣深,渐显其文学禀赋。
自小喜好技艺,师王正谊等,结交不少江湖好汉。
14岁以后,因父调职甘肃,得以畅游(前后达12年,其中在天水6年、至1883.3,在兰州6年,至1889.12。有缘与左宗棠、刘锦棠、谭钟麟结交友谊。1883年4月初三,嗣同与李闰结婚,后至兰州生一小孩,一年多后夭折)。天水被称第二故乡。
又,少年谭嗣同在秦州种牛痘的行动,记录在《秦州志》中。作《罂粟米囊谣》的歌谣。
(四)夫妻同道,同住莲花,双修福慧。
谭嗣同在《戊戌北上留别内子》,明确“十五年来同学道”,“同住莲花,如比迦陵毘迦同命鸟”,双修福慧。赋诗词:
婆娑世界普贤劫,净土生生此缔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与印弟安籍艺术家、教授合影
二、管窥《仁学》对后世的影响
(一)继往圣之绝学,直陈《仁学》,著作于世,盖天下第一人。
(二)仁为万物源,直指心性,冲决一切桎梏网罗,敢为天下先。
(三)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拣择法也,故无大小可言也。直指人权,盖为法之灯。被称为现代应用佛学。
(四)仁则变,变则通,通则新,世界之新,则日日之新。
(一)《仁学》的概况
《仁学》撰成于1897年春。共二卷,5万余言。以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墨理论糅合西方自然科学及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一套哲学体系。认为物质性的“以太”为万物存在的基础,“以太”不生不灭,不断变易散聚,形成世界万物的变化运动。“以太”的精神表现为“仁”,“仁”的内容为“通”,而“通之象为平等”,仁—通—平等是万物发展的法则。中国近代以来的劫运,是由人心造成的,所以可以用“心力”来解劫运,号召人们发挥心力,号召冲破一切桎梏人们的网罗。该书撰成后曾在部分维新派中传阅,1899年其一部分在《清议报》上发表。后正式刊行成书。
(二)《仁学》是19世纪末中国人的人权宣言
《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梁启超说,《仁学》是发挥康有为“以求仁为宗旨”的救国救世之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1、剖析了中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之说,而无天赋人权思想的历史原因。
一是由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亚细亚”特性所致。
二是中国文明早熟,而人权思想晚出。
三是《仁学》较之《明夷待访录》虽晚出两个世纪有余,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思想遗产中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近代西方科技、特别是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以及天赋人权学说。
2、强调变与通,是《仁学》宣传变法维新的哲学依据。
3、《仁学》于五伦中,惟重朋友。
一方面,谭嗣同在弘扬家风家训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家风家训22则及溯修谱牒的情况,在《谭嗣同全集》书中P33-P35页有记载表述。同时,为15位上祖和先贤作传记。另一方面,《仁学》亦于五伦中惟重朋友。
(三)谭嗣同是点燃晚清的法灯
1、谭嗣同是晚清转型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启蒙思想家
谭嗣同在南京广结师友,听法研经,叹未曾有。他在《金陵听说法诗》序中说:“吴雁舟先生嘉瑞为余学佛第一导师,杨仁山先生文会为第二导师,乃大会于金陵,说甚深微妙之义,得未曾有。”
谭嗣同于1896年入南京作官而结缘于杨文会。杨文会是清末著名佛 教大德,首创“金陵刻印处”,并设祗洹精舍,佛学研究会,成为中国佛学院的先河。
在《上欧阳中鹄》第十封信中说:
“在京晤诸讲佛学者,如吴雁舟,如夏穗卿,如吴小村父子,与语辄有微契。又晤yesu教中人,宗旨亦甚相合。五大洲人,其心皆如一辙,此亦一奇也。于是重发大愿,昼夜精持佛咒,不少间断:一愿老亲康健,家人平安;二愿师友平安;三知大劫将临,愿众生减免杀戮死亡。渐渐自能入定。能历一二点钟久始出定,目中亦渐渐如有所见。惟恨道力浅薄,一入官场,便多扰乱耳。”
这里已说明谭嗣同已发普度众生之pusa大愿,并以其愿力真切而能入定。1898年6月他在入京途中致夫人信中说:“我此行真出人意料,绝处逢生。皆平日虔修之力,故得我佛慈悲也。”
2、谭嗣同博学多识,于诸学中独崇fojiao,他的遗嘱中一再表明了这一思想。
《仁学》自序云:“能为仁之元而神于无者有三:曰佛,曰孔,曰耶。佛能统孔、耶、而孔与耶仁同,所以仁不同。”
3、谭嗣同随仁山学佛,融通诸宗,于禅宗和止观独有领悟和实践。
(四)管窥谭嗣同的“应用佛学”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被誉为“佛学彗星”,一个是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他只活了三十岁,但却留下一部佛学经典之作《肇论》,奠定其在fojiao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另一位是晚清的谭嗣同,他活了三十三岁,但却赋佛学予现代的精神,如果说僧肇是“理论佛学”,那么谭嗣同却为现代人开拓了“应用佛学”的领域,将fofa精神贯注于现实社会,使大乘fojiao走出深深锁居的围墙,重现其刚健雄猛的精神。
1、谭嗣同对众生充满悲悯与爱,开拓了一条指向社会人生的fofa之路。
2、谭嗣同倾心佛学,根基厚实,成为近代佛学变革的急先锋。据统计《仁学》中,直接引用佛学有关理念53处。
3、甲午风云,谭嗣同提倡变法。
1896年谭嗣同入南京候补知府,著《仁学》。1897年,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如他在《论湘粤铁路之益》中,积极“道利”建言,不得敬仰他这位高维人。又如谭嗣同的“大同世界”梦,修三万余里铁轨24条建议和原因。
再如,为妇女解放,争取平等人权鼓与呼。
4、谭嗣同舍身救国、慷慨就义的大无畏精神,举世称颂。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又如,题狱壁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如此从容,视死如归,其精神支柱何在?一部《仁学》,已全部流露了他的心迹。
三、管窥《新仁学》在构建法制建设方面的启迪
(一)杜钢建善于把脉仁学理念。他说,儒学中所有积极因素都可以用“仁学”二字串连起来。
(二)充分认识谭嗣同百年前独倡“仁学”,着实把握住了儒学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杜钢建又是独具慧眼。
(三)积极构建法制理论。
杜教授由上述四道,进而开出的《新仁学》,高度概括为人权、抵抗、宽容和宪政八字。
(四)有奉献就有收获。
以上仅为个人学习体会!
谢谢大家!
(原作2018年10月1日,修订于2025年9月18日)
编辑:佚名 李顺萍 李锦辉